武林风网
标题:
危难间方显英雄本色——7 21房山灾区采访手记
[打印本页]
作者:
xc8nr4d
时间:
2013-3-25 20:55
标题:
危难间方显英雄本色——7 21房山灾区采访手记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和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 米兰 昆德拉 北京暴雨,房山遭受洪灾,灾情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作为媒体人,危难之时,我们绝不做旁观者。《军情解码》作为一档军事栏目自然将目光投向了这次抗洪救灾的中流砥柱 人民子弟兵。 7月25日下午,还在请假上课的我接到了栏目组负责人的电话,说让我准备一下去房山,虽然以前也经常出去采访,但去灾区还是第一次,心里有一些担心也有一些期待。回到家,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房山灾区的情况,了解到一些关键地点如北车营、果各庄、城关镇等,因为时间紧情况不熟悉所以我构思了几套采访方案:时间线、地点线、人物线,准备到达现场时随机应变。晚上22:30,栏目组负责人再次给我打了电话,说已经联系好了北京军区某工兵团,第二天早九点就从台里出发,从白天开始决定去采访到确定采访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速度之快令我感叹。 7月26日早九点,栏目组副制片人崔笑田老师、我和摄像王一霖准时从台里出发,赶赴现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首先到达了位于房山区的北京军区某工兵团,短暂的交涉之后我们决定先去拍摄他们正在进行救援的城关镇的一个养猪场。出发之前负责接待我们的张干事贴心的为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双雨靴。暴雨过后虽然灾区经过救援但道路还是泥泞不堪,必须要穿雨鞋,但是部队的雨鞋都是同码的,对于我一个女生来说就太大了,而对于崔老师和王一霖来说又有些小,可是没有办法我们穿上便立刻出发了。 我们的第一站是城关镇的养猪场。利用在路上的时间,我们询问了张干事工兵团这几天的救援情况,大概了解到他们是从7月21日开始就紧急开始救援,先后去了北车营村、中国少年军校总校、果各庄等地,于是我们决定到他们救援过的地方以现场回述的方式进行采访。在路上我随口问了一句他们的休息状况,没想到坐在我身旁的张干事虽然是文职人员,但也跟随着部队一起行动,大概有3天没合眼了。顿时,我心生感动,萌发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虽然还未到达现场但我决心一定要做好媒体的职责,做好这期节目。 大概11:00,我们的车便停在了养猪场附近。一下车一片白色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着一些奇怪的味道,战士们赶紧递给我们每人两个口罩,张干事说地上撒的是生石灰,由于还有一些死猪泡在水里未打捞上来,所以养猪场附近还会有些臭味,撒上生石灰是为了防止产生疫情。随后张干事便带我们来到了养猪场,我也见到了今天的采访对象:北京军区某工兵团的李副团长。他从7月21日起就开始指挥战士们在灾区的救援,一直在一线工作,截至我当天采访时他已在养猪场待了两天。站在养猪场的“岸边”,放眼望去一片汪洋,几栋猪舍掩映在水中,无情的洪水将养猪场变成一个大池塘,同时也剥夺了几千头猪的生命。正当我感叹之余,战士们给了我们每人发了一件防护服,因为我们需要乘坐快艇进入采访,里面环境恶劣还有很多死猪。穿上防护服,我们就出发了。 进到养猪场后,环境想象的比我略好些,在房顶,猪舍里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腐烂和漂浮的尸体,李副团长对我说,经过这两天的紧急打捞,目前灾情得到有效控制,我们看到的已比他来时的情况强太多了。但是,我虽然戴着两层口罩,还是可以闻到那令人作呕的臭味,而且越到深处味道越浓,想想这两天战士们要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真是不容易。我让李副团长介绍了一下前两天的工作和现场战士们是如何打捞的,以及在不远处推土机和喷洒车的作用。采访后我才了解到,原来很多死猪未能打捞上来是有原因的,有些是在很难进行打捞的死角需要推土机先铺路同时抽水机在抽水,然后士兵们再进行猪舍的破拆才能将尸体转移。同时,喷洒车还要一直向水面喷洒消毒剂防止产生疫情。这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采访过程中,我看到在一旁的战士们满脸是汗,汗珠像雨一样滴答滴答的从帽檐落了下来。他们随我们一起进来只大概二十分钟,但由于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再加上大量的体力劳动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所以比平时更加辛苦。可以想象他们已经在这里坚守了两天。我问他们苦不苦、吃饭是否能吃得下去,他们回答:刚开始不想吃饭,干时间长了感觉很恶心,但是想到还要继续干活要有体力还要强迫自己吃下去。战士的话朴素而简单但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出了养猪场已经十二点多了,但刚刚的味道仍挥之不去,我们决定先不吃饭立刻赶到下一个采访地点:北车营村。北车营村位于“两山夹一沟”的山沟里,所以成为受暴雨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北京军区某工兵团第一个到达的救援地点。在路上的时候,天空又下起了雨,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跟随着李副团长走进了这个村庄,在那里我又见到了我的另一个采访对象:一直在北车营村负责救援的杜班长。下了车我们看到村子一副破败的景象:泥泞的街道上摆着村民从家里抬出的被破坏的家具,断壁残垣到处都是。村路上偶尔出现了几条村民养的狗,都无精打采,有人从身边经过,它们立刻停住脚步,呆呆看着过往的行人。我们采访了李副团长和杜班长,让他们讲了7月21日当天的救援情况和之后两天陆续清理的情况。 和大街上了无生气的画面相比,位于北车营村的一个小学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洪水无情人有情”的条幅在楼上高高飘扬,一辆辆载着救援物资的车在这里进进出出,一幢幢蓝色的帐篷在这里拔地而起。这里被设为灾民的一个临时安置点。我采访了李副团长临时安置点的搭建情况并问了问灾民他们在这里居住的感受。就在我们进行采访的时候,一位村民走了过来,拉住记者身旁的战士不停的感谢,还向我们讲述了她家这次受灾的情况,我们决定到她的家里去看一看。 来到她的家,赵大妈向我们讲述了她的受灾经历,带着我们到她的各个屋子都看了一遍,她指着一间房子的墙说:你看,士兵们不仅帮她把整个院子的泥铲干净,并且连墙上的印记、杂草都扫了一遍。赵大妈还拿出了几张钞票,上面的泥印根本就看不太出来是什么东西了,是细心的小战士在铲泥的时候发现把钱交给了她。她问战士叫什么名字,他只是说:“叫我小伙子吧”,赵大妈后来一直叫他们“宝贝”。另外,赵大妈还说在刚开始的时候村里没有能喝的水,送来首批物资后赵大妈把水分给战士们喝,他们都拒绝了,一滴都舍不得。战士们如此细致的工作,如此为她着想,令赵大妈感动不已,在讲述时她几次眼眶擎满泪水。采访结束时赵大妈对记者说,她的心里暖暖的,虽然自己的两个儿子不在身边,但有这么多不知姓名的孩子们在他身旁,为她排忧解难她感到特别温暖。临走之前,因为赵大妈不会用照相机,所以特意拜托我们帮她和战士合影,并让我们把照片寄给她留作纪念。 出了赵大妈家我感到脚有些疼,回头看了一下崔老师和王一霖,他们俩早已步履蹒跚了,由于鞋小崔老师一直走得很困难,而摄像王一霖的脚更是被鞋磨出了两道血迹,我们立刻让他贴上了创口贴,马不停蹄便去往下一个采访地点。 我们到达的第三个地点是中国少年军校。7月21日的时候,西城区一所学校的孩子们正在这里度过自己的暑期夏令营。谁也没有料到,降雨将会持续近15个小时,而接下来的20多个小时等待孩子们的将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难忘经历。我们在现场,李副团长向我们讲述了当天救援的经过,大水已经淹没了一层,所有的400多名师生都在二楼等待救援。而且学校内的建筑都是砖混结构,是1998年建造的,已有十四年的时间,砖混结构的建筑就怕浸泡时间过长,如果时间过长就很容易引起倒塌,所以时间每一秒的流逝都增加了一份险情。我们采访时所站的位置已经成为了一条河道,而水已经超过了一米,战士们选择架起冲锋舟,将几百名被困师生抬了出来。站在那里我就想,每条小船就像是一艘诺亚方舟,在危难时刻是士兵们托起了这生命之舟,托起了生命的希望。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果各庄,但是由于前方道路坍塌我们就没办法进去采访了,但是我们还是采访了当天参与救援的士兵,让他讲述一下救灾的情况。 回到台里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北京城内彰显着昔日的繁华,而远在几十公里外的北京西南,北车营村里的小学显得格外明亮,房山的人们面对暴雨和洪水肆虐后的家园,也不再害怕,因为那里有我们最敬爱的人民子弟兵。 后记:回来后即投入到紧张的节目后期制作中。8月4日,这期以北京军区某工兵团抗灾事迹为主题的40分钟特别节目,在《军情解码》栏目中播出。 BTV青年频道《军情解码》栏目记者 余文
欢迎光临 武林风网 (http://www.chinawlf.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