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风网
标题:
【武林风】武术的艺术表达:莫丢了武术精髓
[打印本页]
作者:
shunzi
时间:
2014-12-17 21:22
标题:
【武林风】武术的艺术表达:莫丢了武术精髓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北京奥组委经过多番努力,史无前例地让武术成为奥运会的表演项目,其中的煞费苦心地球人都知道——武术是中国独有的骄傲。
武术一词来源于古人类之间自然搏击打斗方法的演变,由于人类生存区域空间的争夺战争,从而形成了空手的搏击方法(拳术)和器械搏击(武术器械)的技术演变。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可这个在全世界都充满传奇色彩的“功夫”,在现实社会中的神力渐渐被忽视。
从1982年《少林寺》红遍中国、民间爆发了巨大学武热潮,到如今,传统的习武者正在日渐减少,并逐渐被跆拳道、空手道等外来格击术边缘化,中国传统武术在自己的国家正面临着尴尬的现状,武术的更多精华都只是在影视剧中再现,连带一起出现的还有一些“特异功能”。
一部全球范围热映的《功夫熊猫》,再度掀起了中国功夫的世界热潮。与此同时,国产影视剧中愈打愈“奇”的中国功夫,也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中国功夫的真实面貌,是否离我们渐行渐远?
以武侠剧为例,层出不穷的经典武侠人物在电视剧中个个仿佛如天外来客,飞檐走壁的能力已不值一提,发光发电的“特异功能”也是家常便饭。而前几年几乎霸占荧屏半壁江山的更多叫不上名的小制作武侠剧,在功夫展示上倒一点也不“小制作”,主人公随手一个招式就经常伴之以“炸弹横飞”、地动山摇的画面。
特殊处理,可能误导观众
武术的影视作品虽然对武术的传播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卧虎藏龙》在竹林中的打斗场景,很是漂亮,吸引眼球,还有其他影片中的飞檐走壁、水上漂、刀枪不入等。为了吸引观众和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观赏性,制片公司会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特殊处理,使得武术功能无形中被夸大、虚化,对于受众无疑是一个误导。
武术表达上部分失真
还有些电影会夸大对武术技击性的宣传。比如《散打王》赛事和《武林风》节目,两个都是对武术文化的传播,它们通过电视的转播,获取广告费用,满足了观众对于武术的技击性的需求,但其血腥与暴力的打斗并不能真正代表武术的文化。
中国武术中推崇的尊师重道、重仁守信、谦虚谨慎等中国文化并没有很好地得到体现,又怎么使中华武术得到很好的传承呢?如此看来,艺术节目在使用武术元素时,应该思考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传播武术文化。
影视传媒应重视武术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如“少林功夫”作为武术代表项目,其1500年的历史,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的佛教文化环境与僧人习武就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而影视传媒作品特别是电视节目更加注重技击本身,而忽略了武术文化的背景和整体内容。不得不承认,在武术文化宣传方面,影视剧的出力甚多。武术文化宣传需要依托这些艺术形式,但艺术表现的同时,可千万别失去了功夫的“真”。原滋原味,才能够有最好的武术相关的艺术作品。
保留武术精髓 至关重要
为了利用影视传媒更好地传播武术文化,我们应不断拓宽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国际化传播;在保证武术文化的基础上加大武术产业化进程;丰富武术影视传媒的社会功能,发挥其优势;在武术文化的传播中做到诚信传播,保护文化空间,有针对性地制订传播方案,发挥武术文化的多层面功效,使武术的艺术表达保留武术精髓。
欢迎光临 武林风网 (http://www.chinawlf.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