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风网

标题: 繁星般的文化遗址照亮赤峰 [打印本页]

作者: yansuo    时间: 2012-11-16 22:09
标题: 繁星般的文化遗址照亮赤峰
                                                                                                                              
                                                                    
                                    
  本报赤峰10月18日电  (记者  屈广臣  范树清)走进总投资180亿元的赤峰国际草原城施工现场,放眼望去,塔吊林立,车水马龙,一片繁忙。赤峰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园区,聚集产业、整合资源,使文化旅游产业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为文化旅游产业“筑巢”。赤峰投资300多亿元打造立体交通网。赤通高速、赤大高速、赤朝高速、赤承高速让草原变小,景点变密。新的玉龙机场已开通6条航线,通往上海、天津等9个城市。繁忙的赤峰火车站每日到发列车达30列,客流高峰期发送旅客达2万人;赤峰长途客运站日发送客车420多辆。
  历史文化旅游亮点突出。该市现已发现古文化遗址7300多处,其中已被确定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有优良级旅游资源109个,居自治区首位;“华夏第一村”、“神州第一凤”、“中华第一龙”、“草原第一都”、乌兰布统古战场等驰名中外。尤其是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古战场和阿斯哈图石林,经过文化开发打造,现已成为很有名气的旅游文化景点和影视基地,《康熙王朝》、《汉武大帝》、《三国演义》等60余部影视剧来此拍摄。
  创新发展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品牌效应。一块小小的巴林石,被艺术家雕成微雕印章,就卖出6万多元的高价。文化产业化,让文化激活生产力。在力王公司,1件1.5吨重的“九龙壁”艺术挂毯夺人眼球。这件用500多种色纱织就的作品,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艺术挂毯。“十二五”,该市还将投资460亿元,建成赤峰文化产业园、巴林石文化创意园、辽上京文化示范园、克什克腾旗现代文化示范基地、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长廊等大型文化产业园区。届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如今,该市已有文化产业单位3000多家,从业人员达16万人,年收入20亿元以上,文化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达2%,居自治区前列。
  品牌节庆拉动文化旅游业飞速奔跑。红山文化节已举办七届,每届文化节都吸引5万多名各族各界群众。辽中京文化节、中国巴林石节、草原旅游文化节等越来越成为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催化剂”。从2008年至今,该市旅游业收入每年增长13%,2011年接待游客6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8亿元。





欢迎光临 武林风网 (http://www.chinawlf.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