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风网
标题:
中国功夫的神话是如何练成的
[打印本页]
作者:
foscon
时间:
2012-11-19 20:09
标题:
中国功夫的神话是如何练成的
传统武侠文化的浸淫催化
中国功夫常附会上历史名人及传奇故事,对功夫厉害的想象成为反抗皇权的心理寄托
中国功夫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唐代,唐诗多以“侠”、“剑”入诗之作。从唐传奇开始,中国小说逐步摆脱史家的“实录”传统,进入艺术虚构的阶段,虚构与真实的混杂磨合,进一步加深孵化出中国功夫传统,尤其在现代人看来古人都是功夫高手。明清交替之际,一些明朝官兵组成秘密社团潜入民间,以教拳卖药作反清活动的掩护。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信众,就给自己的拳法创设一套建构于阴阳五行之类的体系,再附会上历史名人及传奇故事,于是就形成了诸多门派。中国近世武术文化突然蔚为大观,即源于此。
即使在今天,中国武术界仍有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崆峒等不少在武侠文艺作品中屡屡出现的门派名称,其他拳法器械更是为数众多,著名的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对功夫的想象色彩缤纷,但是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拥有一种超常的能力,可以保护自己不受暴力的侵犯和伤害,自己却有能力随心所欲地伤害别人。专制皇权越是深重的地方,越是没有真武术,却越是流行武侠文化,而人们幻想的武术在本质上就是皇权。
民国时期官方的扶持推广
民国时期武术被称之为国术,设立了中央国术馆,举办全国武术国考,大力推广武术
在民国时代,武术一度被称之为国术。1909年,陈其美、宋教仁等即委托陈公哲组织“精武体操会”,训练人才,此为后来闻名的“精武会”的前身。192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不到一年,就在南京西华门头条巷6号设立了中央国术馆,此后将它发展成一套从中央到县级的武术推广体系。国术馆的宗旨是培养师资、推广武术、审编教材。当年10月,国术馆举办了第一场全国武术国考。以打倒对方为胜,规则较为开放。
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经济萧条,国民政府内忧外患,没有闲暇顾及武术的发展,武术就只能自谋出路了。40 年代初,中央国术馆由南京迁出,经长沙、桂林、昆明,1940 年迁到重庆的北碚,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迁到重庆市区,四处迁移,居无定所。而各地武术馆由于经费无着,人心浮动,相继停办,个别的如山东国术馆被改为武术队,参加抗战,只有山西一隅的国术馆得以硕果仅存。
北大校长蔡元培倡导武力恢复国权,提倡武术军事化,从教育层面为武术正名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武术军事化倡导和推动者中充当重要角色。他曾留学德国,对德国“尚武”的民族精神认识颇为深刻。他认为与德国相比,中国更需要武术军事化,因为中国一方面面临日本的步步进逼,国家急切要自卫御侮;另一方面要收复历年来被列强瓜分的土地,都需要依靠武力来解决。他指出:“在我国则强邻交逼,堕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国民党对武术的态度,与对中医的态度颇为相似,一开始当作国粹大力弘扬极力推广,后来理性逐渐占据上风,遂逐渐让其退出官方体制,回归民间生存。武术在台湾,传统的国术实战比赛也是逐渐被现代搏击术的散手(即散打)替代。
制造功夫偶像来美化拔高
要么击败俄罗斯大力士,要么打败日本浪人,要么对抗八国联军,电视连续剧制造了许多功夫偶像
1大陆文革结束,进入被称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时代。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放映带来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它的主题歌唱道:“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这也是在内部动乱中耽误了大好时光的中国人的期盼。随后中国大陆的影视界也推出一系列以武林人士抵御外寇的作品,《八卦掌》写的是击败俄罗斯大力士,《武当》里的敌人是日本浪人,《大刀王五》对抗八国联军。
爱国武侠文艺作品的红火不是偶然的,是政府宣传部门理念的一种体现。一方面,这些作品都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浓烈的爱国激情和中国人百折不挠终于胜利的光彩结局,有助于在百废待兴的情势下调动人们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塑造的外来敌手形象,以迂回的方式强化了政权的合法性,由于十年动乱的影响,不少人对政权有抵触和怀疑情绪,此类作品则起到了消解作用。
虚构厉害的对手,反证中国功夫厉害,霍元甲打败外国大力士纯属子虚乌有
在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霍元甲》中,霍元甲成年后在擂台上连胜38场,只要再打败秦爷便可成“津门第一”……影片中,李连杰演绎了霍元甲 “全能武术冠军”的功底,他用刀、枪、棍、剑力挫四国高手,由私斗霸主转变为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但据史料考证及霍家嫡传子孙的陈述,霍大侠一生从未登过擂台,更无同海外武士交手的经历。霍元甲本是天津小南河村的普通农民,业余时间习武,后来为了生计,辗转到天津市做买卖。由于霍元甲武术功底好,经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因此在天津渐渐有了名气。
霍元甲的武功并不怎样,所谓的“迷宗拳”也只是旁门小道。传说霍元甲打败过俄国大力士卡洛夫(或译为斯其凡洛夫)、英国大力士奥皮音等,一洗“东亚病夫”耻辱,纯属子虚乌有。实际上,霍元甲除了与日本浪人交手较量过外,根本没有与什么外国大力士上擂台比过一次武,更谈不上把外国大力士“吓跑”。譬如俄国大力士只是街头卖艺,混一碗饭吃,不愿比武,难以说被霍元甲“吓跑”。而奥皮音善于运动,露肌健美,可能留下辱华言语。当霍元甲约奥皮音比武时,他坚持用西洋规矩,手带皮套,只击腹围上部,不许踢,霍元甲则要求手足并用,最后双方同意摔跤决胜负,约好在张氏莼味园比赛。这说明二人对比武规则存在分歧。但奥皮音最终失约,不愿与霍元甲比武。其失约的原因也不能主观地归结为被“吓跑”。
杜撰招牌功夫,神话中国武术,黄飞鸿的“无影脚”并不算什么独门绝技,而是偷袭手段
黄飞鸿,五岁从父习武,十二岁随父流浪街头卖艺谋生。此后,黄飞鸿拜师多门,参学多家武术,并开设有跌打医馆“宝芝林”。传说中、影视里有关黄飞鸿的绝技有双飞铊、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等,但这些难以采信。譬如“无影脚”被认为是黄氏的招牌功夫,可是最早描写黄飞鸿的著作《黄飞鸿别传》(黄飞鸿的徒孙朱禹斋撰)根本没提及“无影脚”。但据黄飞鸿夫人莫桂兰的回忆,真正的“无影脚”是一种偷袭手段。确切地说,“无影脚”是一种声东击西的脚法,在武术上这并不算什么独门绝技。黄飞鸿第三代传人余志伟曾指出:“无影脚”不似影视剧中那么神奇,在腾空后不间断飞脚,它只是一个扎扎实实的踢法,出击的时候声东击西。
借助受辱记忆,诉诸情感论证功夫厉害,“陈真”是倪匡虚构的
陈真这个最赚票房的“精武英雄”,其实是倪匡1972年虚构出来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人。1972年《精武门》经典场面,日本人在霍元甲丧礼送赠“东亚病夫”牌匾侮辱,李小龙饰演的陈真独自挑战日本武馆“虹口道场”,以一敌众将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将“东亚病夫”牌匾交还,以宣扬中国人非弱者的不可欺精神。此后多套的精武门电影或电视都必加入这一幕,几乎成了陈真电影的必备情节。此情节亦是倪匡所撰写,这些都由他在《am730》的专栏及电台节目《光明顶》中透露。
高手在民间的自我催眠
武侠宗师对决只能借助文字想象才能迷惑人,实战影像被认为“还不如两个妇人打斗”
1953年,吴式太极宗师吴鉴泉的长子吴公仪(鉴泉太极拳社社长)与白鹤派拳师陈克夫的一场生死比武,在港澳官民和新闻界引起震动。比武原因是吴公仪号称“南北无敌手”,陈克夫遂发起挑战,各大报纸还为此引发了激烈的口水战。到底如何定输赢,在各方面的挑唆怂恿下,双方签下生死状,决定由实战来“话事”。但香港法律严禁决斗,双方最后移师澳门,并向总督保证决不搞出人命,终获批准。
若只看作家与记者当时的描述,读者脑海中所显现的比武场景必定像经典功夫片一样精彩绝伦,—“兔起鹘落”、“快如闪电”、“腿起生风”是当时文字 描述中常用的词。很不幸,这场比武留下了影像,并且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武术留下的最早实战影像。这个影像被挖掘出来后,无论是那些把武侠影视中的打斗当武术的观众, 还是对世界搏击运动已颇为熟悉的人,都发出了一面倒的耻笑。“还不如两个妇人打斗”,“这是高手在较量吗,连小孩玩闹都不如”…… 这种刻薄的评论是看过这个比赛影像的人最常见的评价,“惨不忍睹”已算是非常公正的点评。
只讲述祖师爷如何厉害,哪年曾经打败过某人,掌门人自己的实战能力却不示人
武术在民间有着深厚的信任土壤,《搏击》、《拳击与格斗》之类武术杂志的体校广告,比如:“100天打通大小周天和全身经络;丹田内气外放,掌劈12公分厚石碑;铁拳砸穿12公厚石碑;铁布衫抗大力士铁棍暴打,大客车直接重轧无损;轻功踏雪无痕;内功可达龟息的境界;力战群敌如无人之境......”就为民间许多“武痴”深信不疑。
民间不会有武林高手,就像民间不可能找出一个110米栏比刘翔快的人一样。曾任《武魂》杂志主编的魏瑉(蓝石)先生,他从 1989年到1993年期间曾走遍名山古刹寻找传说中的高人,“我走访了山西、广东、江西、湖北、甘肃、河南、山东、四川……武当、青城、崂山都去过了,甚至还到日本拜会了少林拳法联盟,但结果令人失望。”魏瑉说:“我拜访到的很多武术家都是一些著名门派的掌门人,论名气、理论在民间可谓一流,但多为‘说故事’——讲述自己或者祖师爷如何如何厉害,哪年曾经打败过某人。他们多是手捧祖宗拳谱讲道,少有常人想像中的实战能力。”
民间武术爱好者比赛时扮成武松模样,靠表演架势老唬人,“最后都成了王八拳”
民间武术大多没有经过对抗训练,一上擂台就“不管练习什么拳,最后都成了王八拳”。对抗起来根本没有反应,挨上两下就不打了。而在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过散手试点,当时来自民间的参赛拳手有上百人,包含了八卦、太极、大成等等拳种。“但比赛刚开始没两天,一看进入半决赛的选手,都是练习散打的了。”梅惠志说。“有一位练习八卦掌的,比赛开始了,他还在那转圈子,被我们的队员追上去,踢了两脚,就不打了。”梅惠志说。那一次,最后冠军都被体校队员拿下。 1987年,梅惠志带队参加武当山全国武术擂台赛,这一次的场面比北京的散手试点更加热闹,赛场上有扮成武松模样的,还有和尚、老道......比赛前的表演架势挺吓人。有人一掌把木板中的铁钉子拍了出来,可一上台打擂,那人只挨了一脚,自己就跳下擂台了。还有一位神秘人物,自己爬上擂台要求比赛,当地组织者要求他先报名,但遭到拒绝,理由是“不敢留名,打完了再说”,并自称已经“毫无欲念,不吃荤腥”。看到这种情形,梅惠志专门交代队员不要踢第二脚,因为第一脚把人踢倒,第二脚必然会踢头,这样会导致这些没有任何对抗训练的对手直接休克。
精心挑选对手营造大胜假象
“中国功夫VS职业泰拳争霸赛”4:1大胜,而所谓“泰拳五天王”其实只有一个是高手
在K-1、UFC、PRID巨等被公认为世界最顶级职业格斗的决赛圈里,几乎见不到中国选手的身影,参与其中的中国选手,胜率竟然不足50%;而这些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甚至已有赶上像NBA这样的传统体育赛事的比赛,国内媒体几乎完全不予报道。那些被请到中国、被打得落花流水、代表着美国职业拳击、代表着俄罗斯职业格斗的高手,几乎全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业余选手。
2010年初,大陆许多媒体称“五大泰拳王声称要灭中国功夫”,号称“灭少林、诛武当”,一时激起国人愤怒。接下来,先传出少林拒绝出战,后有峨嵋声称要出征,最终又有多家报纸辟谣,说泰方根本没有这些说法,此事纯属虚构,而且,有—二位泰拳王的名字甚至是假的。正当武术迷们明白这是主办方的炒作时,“中国功夫VS职业泰拳争霸赛”如期举行。实际上这是一场早就获得官方批准的交流赛,而且已是第六届。承办公司的炒作吊足了人们胃口,市场推广大获成功。“中国功夫VS职业泰拳争霸赛”,最终以中方4:1大胜泰拳而终场。
中国功夫,更准确地说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具备多大的技击性,所谓的功夫神话更像是一种催眠骗术。
欢迎光临 武林风网 (http://www.chinawlf.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