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风官网精彩赛事 举办搏击赛事送好酒 招商:13663003688

武林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瑜伽与少林武功(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21:2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瑜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贯彻在整个佛教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释迦牟尼在其成道以前曾师事瑜伽的先行者阿逻罗·迦罗摩和邬陀迦·罗摩子,从他们那里学习过禅定,并经过苦修亲证了“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佛教后来把他们修持的层次规定为“四禅八定”,佛教主要的理论是四谛和八正道,这套学说主要讲一切皆苦,这对古典瑜伽有着重要的影响。
毗耶娑在注释《瑜伽经》(Ⅱ.15)中也认为世界是“众苦所集”,引起苦的原因是无明,无明是“四颠倒”(《瑜伽经》Ⅱ.3;Ⅱ.5),摆脱道路是正见。当然,他们的正见与佛教有着不同的解释。大乘佛教讲般若,主张“定慧双修”,“定慧双修”也就是讲“止观”,止(奢摩他,smata)是排除盲想,使心专注一处,统一精神。观(毗婆舍那,viPasyan)就是慧,在止的凝聚力中所产生,所谓“由定入慧”,这和瑜伽所说,通过总制(执持、禅定、三昧),抑制心的作用,从而生慧一样(《瑜伽经》,Ⅲ-5)。另外,大乘佛教把修行分成若干阶梯(地),瑜伽也有心地之别,两者都把修行的最高境地称之为法云三昧。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乘佛教中也出现过不少亲证瑜伽的着作,如《瑜伽师地论》等等。印度佛教进入密宗的金刚乘、俱行乘和时轮教后与印度教的密教(特别是性力派)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难解难分。两者都修三密,当然在崇拜的对象和某些具体方法上还有一些不同。根据西藏所传印度密宗的经典和部派,可分为:所作坦多罗、行坦多罗、瑜伽坦多罗、无上瑜伽坦多罗,这四个部派的主张和行事与印度教的诃陀瑜伽极为相似。
由于佛教和印度教在宇宙观、社会伦理学说和修行解脱观上是不同的,因之印度古典瑜伽派与佛教瑜伽有着明显的不同方面,佛教主张缘起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依缘而起,因此对主体的人来说不存在一个主宰作用的灵魂(人无我),对客观世界说来也不存在一个主宰者或神(法无我);但古典瑜伽派看来,世界是在神或自在天的指导下由不动的神我和能动的原初物质(自性)所结合起来而发展的,两者都认为要消除造成烦恼的无明,但佛教消除烦恼是要达到涅,即认识到缘起的无常、无我、自性空等等,而瑜伽认为修持三昧是要证悟原初物质(自性)和神我本来不是一个东西,使人从原初物质,亦即现实世界的系缚中解脱出来而达到自在的境地。佛教和古典瑜伽都谈到了戒、定、慧,要人们注重道德、身体和精神的训练,但是两者各有所侧重。佛教着重修心,他们把修持分成若干层次,层层剥去,步步深入,直至断灭心识作用,但是他们不象瑜伽那样着重外修,也不很重视外修对内修所起的作用(佛教密乘中某些派别是和印度教结合的产物,因此较注意外修)。古典瑜伽特别重视身体的姿势和坐法的训练,在诃陀瑜伽中发展成八十四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合作|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武林风网  网站运营:武林风(郑州)传播公司,(+86)13663003688 ICP备案号:豫ICP备1402842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302002450号

版权所有:WLF武林风(中国)网络运营中心 运营地址:郑州市广电南路鑫苑金融广场银座7层

武林风_武林风直播_武林风王洪祥方便一龙最新比赛-微信搜索或添加:(武林风或WLF-wulinfen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