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风官网精彩赛事 举办搏击赛事送好酒 招商:13663003688

武林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武术与艺术集九州精粹于自身播中华文明于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20:0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的一种娱乐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新,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艺术无处不在,每一种形态都可拥有艺术的成份。
  人类创造艺术,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的行为需求。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方式。
  (一)
  那么,武术作为一种集国人气质和文化于一身的国粹,必然是艺术里的一朵奇葩。中国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
  谈起武术,人们往往用八个字来形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武术从源头上就带有儒家思想的文化特征和人文哲学的特色,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艺术等多种文化形态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融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三位一体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历史上长期以武、艺并称,这反映了中国人民始终把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带有国粹性的文化艺术的观念。武术的养生健体、娱乐观赏、陶冶情操的体育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格斗技击价值;而它的体育价值又远远不能涵盖其与东方古典哲理、传统伦理与民族舞蹈、杂技、戏曲等表演艺术的血缘与渗透联系。中华武术与舞蹈、杂技、戏曲 等等文化,互相滋润、共同发展,不但使武术获得丰盛的滋养,而且也影响了其他技艺的发展。
  (二)
  在我看来,武术本身就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特殊艺术。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汉代枪的应用达到巅峰,各种枪法开始出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于武术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和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其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
  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格斗运动,还是势式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其技术核心的。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在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这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其次,狭义地说,武术是体育项目,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用技术,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限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竞技运动之内。总之,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武术与古典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思想和文化观念,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又具独创性,从而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风骨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民族文化的光彩。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仅是一个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而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优秀的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武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电影。它通过镜头把传统的武术展示到了世人面前。功夫片这一名称,为世人所熟悉是在上世纪70年代。因李小龙电影风靡一时,中国的功夫在世界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电影人就将深有影响的武侠小说《火烧红莲寺》改编为电影,一连拍摄了18集,甚至引领当时的风尚。
  当然,电影是一种艺术,显然夸大了武术的效果。但是不难看出,人们借助电影挖掘出了对于那种能够征服地心引力和摆脱自然的另一种向往。李安导演的成果,不仅仅在于他把中国的武术拍得美轮美奂,更重要的是,他借用艺术的船帆让中国功夫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航行在国际艺术的海洋上,让更多的西方观众知道什么叫飞,什么是中国武术内功的高深。用电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舞台,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武术带来的强健体魄和精神食粮。
  (四)
  武术,之所以能够通过电影被更多的国人所喜爱,以及西方人的膜拜,也是由于武术自身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就是武术自身散发出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便是来自武术自身的价值武德。凡喜爱中国武术的人,均重视使用武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来衡量自己,被称为武德。经常有人引用止戈为武来解释中国武术的人文精神。根据《左传宣公二年》所载:夫文,止戈为武。大意是说中国的汉字武,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由此解释武的真正价值,并不是为了杀伤破坏,而是为了最终和持久的和平。虽然武字的来源另有解释,比如有人认为止通趾,即手之意;用趾拿起戈,进行斗争,才是武之本意。但更多的人喜欢以止戈为武,解释中国武术的精神。点到即止、切忌心浮气躁、戒急用忍等等,来体现中国武术的一种最根本的传统精神:它可以强人,可以伤人,可以杀人,也可救人。即使在对敌战场上,也主张制人一服而非制人一死。人的心怎样运转,人的拳就怎样挥洒。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相互串联,往往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不可分割。中国古代的东西中,形而上的古代哲学一般都占有很大比重。书法如此,音乐如此,医学如此,武术也如此。武术不单纯是一种技击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不断融合、发展的有机体。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武术便不能独立存在了。这也是中国武术与外国各类技击术形式的区别所在。因此,学习中国武术,决不是单纯学习武术中的技击,还有相关的文化,这也是学习中国武术的难点所在。目前传统文化已经久远、甚至割裂,给我们了解武术深刻内涵造成了阻碍。就像现在学中医的,不读传统医学的经典;学练太极的,不懂阴阳八卦、不晓易理。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现在很少有人能说自己对中国武术了如指掌或者是夸口通晓。任何知识,都有它本源的原理所在,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更是精妙无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它带给人们的都不仅仅是筋骨上的畅快淋漓,更重要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启迪人们的心灵。
  武术中的最高境界不是杀死敌人,而是通过练武和修身养性得到领悟。
  (五)
  武术不止是一门技艺,而是一门学问。这是武术家马凤图先生生前经常强调的一个观点。他持此观点的理由之一,就是武术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武术包含了传统的美感和现代的艺术气质。2008奥运会中,4分30秒,2008人动如潮水、静若磐石、整齐划一的太极拳表演自然、神妙,惊艳开幕式。它以我国自古被推崇为百经之首的《易经》中太极阴阳为载体,并加入中国武术的动作特点,使其兼具了太极的飘逸,少林的刚猛,其他拳种的快捷,现代舞蹈的轻灵。武术本身便是一本极其奥妙精深的艺术。它以自身的柔、刚、快、慢,展现在奥运会时,弘扬的不仅仅是传递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带给了世人一种美妙的感受。武术,除了技击性、健身性外,艺术性也是其固有的、不可忽视的宝贵内涵。武术文化艺术美的创造,本质上是人类自身生活的创造,是历史进程的产物。它有一个从实践、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
  中国武术与杂技、戏曲的相互融合与借鉴,不仅丰富了武术理论与技术的内涵,同时也加快了武术向表演化方向的发展,有利于武术艺术性的提高。武术向娱乐、健身、表演性方向的发展,是武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武术在与各种艺术形式的交融中,使自身的发展赋予了艺术特性。 中国武术与艺术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因而说武术之术就是文化,就是艺术。还可以说,功夫加艺术就可称之为武艺。目前武术界门派自封、排斥异己,那都是封建残余思想的表现,也都是要不得的。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产物,是民族的艺术瑰宝,不是哪个人的私有财产,应当共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研究中国武术与艺术的关系时,发现艺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武术史的内容,也极大地促进了武术文化整体体系框架的构建。同时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有机整体,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完善和充实,也起到了极大的互补作用。武术作为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
  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看来,武术如同所有艺术一样,给人们带来都不仅仅是感官享受,同时也能让人格得到一次完美的洗礼。 (文/吉林省四平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陈德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合作|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武林风网  网站运营:武林风(郑州)传播公司,(+86)13663003688 ICP备案号:豫ICP备1402842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302002450号

版权所有:WLF武林风(中国)网络运营中心 运营地址:郑州市广电南路鑫苑金融广场银座7层

武林风_武林风直播_武林风王洪祥方便一龙最新比赛-微信搜索或添加:(武林风或WLF-wulinfen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