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风官网精彩赛事 举办搏击赛事送好酒 招商:13663003688

武林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极拳搏击的七大要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21:4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加私人微信:meihuataiji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文化之瑰宝,它“无极生太极,转阴阳分虚实”的学说,体现了既辩证相对又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也是强身健体、内外双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冷兵器时代,更是保护自己打击对手的搏击之术。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只是部分继承了它的文化思想和强身健体的作用。而对最主要的搏击术及其中的技击功能,却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承。
本人也练习太极拳,也曾学过少林拳,并广泛接触拳击、摔跤、中国散打等技击功夫。通过对中国武术的习练及对比,觉得各有特色,都是我国民族文化之瑰宝,都从各自的理论和实践表达了中国武术搏击的真谛。
为了全面弘扬中国功夫,经过对太极拳推手及各方竞技的探索,我总结了一套以太极拳实战为主体的太极拳搏击之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心得体会作一介绍,望借此为太极拳的发掘、继承和创新尽一点微薄之力,和大家一起,使中国武术走向世界!
一、 什么是太极拳搏击
“搏”即搏斗,激烈的对打;“击”为敲打、攻打之意。
太极拳搏击就是双方在激烈地对抗中,利用太极拳的理论及技击功能,充分调动人的体能和潜能,去攻打对方,并战而胜之的方法。这种搏击术称之为太极拳搏击。
现在国际流行的拳击、跆拳道、自由搏击等都仅仅采用了拳打脚踢的方法。自认为五百年不败的泰拳,也只是在拳打脚踢的基础上,增加了膝和肘。近几年我国兴起的散打和散打王之赛,由于总结了我国武术的一些传统功夫:如摔法、腿法、身法等,使搏击有了新的看点。并在历次国际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爱好者参加了这项运动。但它在比赛较技过程中,大多数是形体的变化和体力的较量,而内家功夫却体现得很少。如果将内家功夫,如太极拳搏击思想渗入到散打中,才能全面地体现“刚可断铁裂木,柔亦击水石穿”,刚柔并济的中国功夫。
二、 太极拳搏击中的“三合”
太极拳搏击在演练和实战中要求“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
1、“心与意合”
在搏击时,本心要静,思想集中,以精神为主宰,把实战意识放在首位。众所周知,人的意识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靠精神力量的作用,人们能克服很多困难,产生非凡的能量,干出超乎寻常的事情。太极拳搏击,就是利用意念活动,来调动人的潜在能力。实战搏击时,面前有人似无人,不管脚踢、拳打、膝攻必须心领先,意透敌背,做到“人未动,意先动;步过人,身到位”,得机得势,出拳、出腿,利用我方最强之处,攻敌最弱之处。在局部上总能以优势对敌,故以小力胜大力,以合力胜散力,即“积零为整、以整击散”,达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2、“气与力合”
太极拳的“呼吸”,不同于人的自然呼吸。
人的自然呼吸,是为了维持生命而进行的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运动。这是一种由人体器官所组成的呼吸系统来完成的,无需用意识控制的自行运动。
太极拳中的“呼吸”是指人肢体气势的“蓄发、开合、收放”。与人的自然呼吸大不相同。它基于人的自然呼吸,又高于人的自然呼吸。
太极拳的“呼吸”是根据其拳艺的需要,所进行的受人意识控制的被动运动。“呼”,即周身气势放大,为周身之劲的发放所聚发的“发劲过程”。“吸”,即为周身气势的收小,为周身之劲的储存聚蓄的“蓄劲过程”。所谓“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合即是收,开即是放。
人的自然呼吸受肺活量的限制,在吸气时不能呼气,呼气时不能吸气。而太极拳的“呼吸、开合”,是根据击打时动作的需要而变化的。不仅可以吸了再吸,呼了再呼;而且还可以同时做到吸中有呼(即合中有开,如左合右开);呼中有吸(即开中有合,如右开左合)。同样还可以做到上开下合,下开上合。击打时,肢体有了“呼吸、开合”,就会力量迸发。就能在不动大形的情况下,反复出拳、出腿打击对方。
3、“筋与骨合”
我们要注意,在骨关节训练时,既要求全身关节松开,又要求虚实对准,使躯干有内含腾挪之意。
首先要求脊柱和几个主要关节(如胯、膝、肩)松开,才能全身节节贯串,身整而灵活,也就是节节松开、处处合住。并要在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的要求下转换内劲,由筋带动配合骨的活动。这样在实战中才能达到触之即发,处处得机得势。
三、 太极拳搏击中力学原理的运用
任何武术最终都归结为发力于对手,战而胜之。太极拳作为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先进的优秀拳种,其发力更加符合人体生理。机械力学、流体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使人赞叹。
1、机械力学原理的运用
在太极拳搏击中,许多姿势和动作都是跟力学原理相吻合的,如击打时,我们的冲刺步就是利用了杠杆原理;摆拳就是利用了轮轴的原理,而侧身则是利用了斜面的原理。太极拳搏击处处体现了力学中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在一个动作中,也可以同时运用以上力学原理。
再就是我们出拳、出腿打击对方时,如能使力的作用线通过对方的重心,就能够很容易地把对方击退、击倒。在对方出拳、出腿打击我方时,我应尽量破坏他的着力点(作用点),使力的作用线达不到我重心,反被我利用彼之力来转换,反击对方,将其击倒。
2、太极拳中的“圆”
太极拳中的“圆”,指的是门轴劲。我站在门轴处(圆心),转动时幅度小;彼站门边处(半径),转动幅度大。这就好似圆规划弧,双方肢体接触后,通过圆心的旋转,更容易将对方摔倒在地。在太极拳搏击中,没有固定的招数,而是随机应变、千变万化的,只有掌握了击打的动作要领和它的力学原理,才能提高我们的较技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太极拳搏击中,找到一个切入点(着力点),以小搏大,以弱胜强,是完全可信和可以实现的。
3、流体力学原理的运用
气血在人体的功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体是被气血充盈的,它存在于人体之内流动。假如人的气血不足或流动不畅,则可能影响生命的质量。拳谚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就是指通过长期练拳可达到气血充足和流畅,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大家知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因盛它的容器而成形。当我们给容器施加压力时,液体就会在其中加速流动,并在压力最小的地方产生冲力。
例如:一支注射器,我们给里面抽满水,用力推动针管,这时针管中的水受到推力,就会射的很远。
又例如:一个球胆,我们给它装满水,让球胆嘴向下,水会顺着球胆嘴慢慢地往下流,但是,如果我们给球胆急速加力,球胆受到挤压,那么从球胆嘴喷射出来的水就会产生一股很强的力量。
气血在人体中,就和液体在容器中相同。在太极拳搏击中,我们利用流体力学的特性,用意识和体能来控制气血的流动,就能练得:“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的内家功夫。
流体力学在太极拳搏击中怎么运用呢?下面举例说明:
例1:在击打中,我们出右拳时,根据太极拳阴阳虚实的关系,肯定左拳抽回,并向身体贴近,就像猛然关门一样,给体内一些挤压力,加上腿的蹬伸和制动,这样就使身体的躯干部分,像球胆那样受到挤压。而所出右拳的右臂,就像球胆嘴往出喷射水一样,将气血送至右拳,增加打击对手的力量。
例2:当对方打击我时,由于我重心和气血的转换,使对方击我不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挨上打不上”。
例3:我们发右前冲拳击打对手时,后腿向前蹬伸,前腿制动,这就相当于针管推水,将气血从后腰过背脊至右臂达右拳出奇制胜。
将流体力学的特性,运用于太极拳搏击实战中,加上我们控制气血流动的能力,在竞技时,就能快速有效地击倒对方。
四、太极拳搏击实战时,筋、骨、肉在击打动作中的性能及作用。
1、筋的柔韧性
筋的柔韧性是指我们在太极拳搏击击打动作中,筋的伸展能力及弹性。它可以决定肌肉和关节韧带的伸展长度。
实践证明:太极拳搏击中的对拉性和伸展性技术,可有意识地放松对抗肌,使之缓慢拉长,通过太极拳进行人体慢张力拉长练习,可以使肌肉和关节韧带拉长到承受极限,提高肌肉的张驰和协调能力。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在竞技中避免损伤和疼痛。
2、骨的衔接与转换
人体二百零六块骨头都靠骨关节来连接,承担重量和进行活动。太极拳要求在动作中,用意识来放松关节、拉长韧带,增强其弹性和灵活性,使动作达到“节节贯串”。在贯串的同时,须注意骨节要对准(不准则无力)。用骨节对准的方法,使脊柱关节锻炼得更为灵活稳固。并使骨与骨之间能够更好地分配重量,从而增强力量的耐久性。使我们在太极拳搏击实战中,身法不用大幅度的动作,就可以移形换位、立地生风,迅猛地出拳、出腿打击对手。
3、在击打动作中,肌肉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太极拳搏击运动中肌肉的轻缓放松,使全身肌肉群在意识指挥下能精确的、严密的、有组织、有规律地统一行动,不使自身平衡受到各关节拉力产生分力的破坏。并在节节贯串中,求得每一动作的合力点。这在太极拳中称“对称协调”或叫“气势团聚”。力学上说:一旦求得合力就可以代替无数分力;处处求得合力点,就能避免“气势散漫”,达到对称协调的要求。
五、太极拳搏击中,击打动作的用力要点
1、太极拳“阴、阳、虚、实”理论,在搏击动作中力的作用要点:
“阴、阳”即“虚、实”。实即是阴,阳便是虚,虚便是阳。在搏击应用过程中,首先是自身的变化。如在击打动作发动前,我面向对手的前手、前腿为阳面是虚;而后手、后腿重心所在为阴,即实。搏击时,要使对方只能击打我之虚,而得不到我之实所在。如自身进攻时,可利用后腿重心所在,用力蹬地前伸,前腿由虚变实,支撑制动。同时,后胯向前扭转,把后腿蹬地所获得的反作用力,由腿传至腰。再加上腰胯扭转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通过肩部,传至后手拳击打对方。
其次,是搏击双方的虚实变化:如对手攻击我左侧时,我可借来势之力,以左侧虚面为轴旋转,把力落到右侧。同时右腿蹬地,并将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传至后腰,通过背脊至右膀,出拳打击对方。再就是用腿击打时,和用拳一样:出右腿时,先将重心移至左腿,并用左腿蹬地的反作用力传至腰部到胯、过膝,用脚踢击对方。而对方踢我左腿时,我左腿重心下沉,并旋转蹬地,把反作用力传至右腿踢打对方。
2、在太极拳搏击击打动作中,肌肉用力要具有高度地协调性和灵敏性。
实战时的协调性,表现在各种攻防动作的时间、空间的节奏性和准确性。或者说,在完成出拳、出腿或迅速击拳、击腿时肌肉的张弛是否有规律。具体的说,在出拳、出腿时:各部位肌肉有的紧张,有的放松,有的作等张收缩(动力性工作),有的作等长收缩(静力性工作)。
总之,在击打时,是一个很复杂的用力过程。只有运动员全身肌肉群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才能产生最佳的击打效果。否则,就会费力大而击空,或击中却没有力度。这种协调性与灵敏性,在太极拳搏击技术中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肌群,在不同的动作阶段中,用力的先后顺序要协调。
例如:右直拳第一阶段,后脚蹬地时,主要是膝关节伸肌、小腿三头肌和足肌肌群用力,前腿着地制动。随着躯干以纵轴向左前方扭转时,主要是靠腰腹肌和伸胯肌来完成。伸臂时,三角肌、三头肌最后用力,这样的先后用力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动作就不协调。
(2)协同肌与对抗肌的用力配合要灵敏与协调
在搏击动作的每一阶段中,除了某组肌群主动积极外,还有一些辅助肌群协助收缩,这种主从配合要协调。当伸肌收缩时,基本对应的屈肌及对抗肌就应退让,或者放松,予以协调灵敏地配合,使动作轻松自然,富有节奏。反之,如果没有这种配合,就必然会使动作迟钝和僵硬,影响肌肉收缩效果。
(3)不同肌群的不同用力方式要协调
搏击时,各种技术在各个动作阶段中,大多数肌群都是克制性工作。但也有的肌群(例如出拳发力时,身体重心周围的肌群),在极短的瞬间,却主要做固定自身躯干的静力性工作。在这种不同的阶段中,不同肌群的不同用力方式应协调配合。如右腿出摆腿或边腿时,左侧必须固定起支撑作用。否则,转体就会过度,以致于自身躯干不稳,出腿无力,甚至自身倒地。
由于太极拳的训练,使肌群在意识指导下协调移位,就会使所有攻、防动作转换迅速、及时不露形,减少能量消耗,才能随时抓住对方的破绽,进行有效地进攻和防守。
在太极拳搏击实战中,战况变化很快,只有各种姿势和动作衔接紧密,才能充分利用动作之间的惯性,结合内力和外力,招出无尽地击败对方
六、 太极拳搏击中的内功摔法
现在的散打与搏击揉进摔法后,增加了中国武术的对抗性和观赏性,在搏击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容易双方同时倒地不得分。也很难在规定的两秒内,将对方摔倒。这样就有必要采取新的摔法——太极拳内功摔法,丰富到散打搏击中。
太极拳的内功摔法很多,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是“折叠术”。
“折叠”,由对立双方的相合统一而构成。在有上既有下,有下既有上,有前既有后,有后既有前,有左既有右,有右既有左的过程中产生折叠。它不仅包含着内劲上的运动内容,还包含着身法协调配合上的组织内容。
“折叠”,体现在内劲的运行上,是意欲往上时,即寓有下意。且意欲往上多少,则寓意往下多少。意欲向下时,即寓有上意,且意欲往下多少,则寓意往上多少。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是如此,这便是“折叠术”。
在身法上折叠,要求四正、四斜之分:(在前面太极拳搏击中的“三合”已述):
明白了“折叠术”,怎样在太极拳搏击中运用呢?下面我介绍几种方法:
1、当两人肢体接触的瞬间,借对方躯干的冲力,双手取下按之势。同时自身前腿由虚变实蹬地,利用反作用力,前胯和肩相对,突然向上、向后推,同时利用自己的虚腿(后腿)勾跘对方下部,使对方后仰跌倒。
2、当对方冲力过大时,我出臂相架。同时,可侧身将力向我身后引诱,以后腿脚前掌为圆心,脚后跟为半径旋转,向前移动45°,落实蹬地,利用蹬地的反作用力过腰到臂,使对方手臂往上的同时,我肩前转,相对前脚勾跘对方后小腿,形成折叠,使对方摔倒。
3、如对方用力推我前身,可通过意念,气血肌肉放松下沉,使彼之力向下,至我左脚面;同时,我左腿用力蹬地,右腿插入对方裆部,并以身体左侧和左腿为轴,向左向下旋转,使对方跌倒在我身前。
4、如对方侧面攻来,我可出右臂向上隔挡,同时自身重心从右转至左蹬地,利用右腿(虚腿)勾跘对方前腿(实腿),使对方向侧前方倒地。
总之,在同对手搏击时,必须保证自身的虚实分明。要分清何处为虚?何处为实?自身处处有虚实。同时整个虚实之间要有联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使全身各关节紧密相联,形成一个整体。不但前进、后退、出拳、出腿,发力击打时要有虚实,且所有动作均须节节贯串,虚实转换。转换时要不间断、不露形,劲由内换。这样才能体现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太极拳搏击之术。
七、太极拳搏击中的体势
1、太极拳搏击中的“中正平衡”
太极拳习练时的身法中正,主要为“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处处不使身体各部分散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和顺的形象。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到会阴,始终须形成一条垂直线(上下一条线)。凡是躯干前俯后仰,左歪右斜,都会失去重心平衡。但在搏击实战中,躯干不能不有伸缩,重心也不可能不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战时,必须平衡地移动重心,使人体重心尽量接近两腿构成的支撑面中心。在实战时的移步换形,绝不可使身体重心超出支撑面。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灵活而稳定的平衡。
在出拳、出腿时,要使身体的重力和支撑反作用力保持平衡。即出拳时的力度和腿蹬地的力度保持平衡。出腿时力度与支撑腿蹬地的作用力保持平衡一致。
2、太极拳搏击中的“含胸拔背”
何为“含胸”?心以上为胸。含胸时,锁骨保持平稳微向下沉,两肩尖微向前向下蜷扣,胸腔微向内合,使胸部放松即为“含胸”。
何为“拔背”?正确的拔背姿势是意在解除肩膀肌肉的紧张。脊柱在脊肌的牵引下,节节松沉、直竖,又虚虚对准两肩膀中间,脊柱骨节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太极拳搏击实战中,在击打动作开始时,上肢处于含胸拔背的状态,可以增强弹性作用。状如猫在捕鼠时,身体尽量蜷缩,下肢的胯、膝、足三部分关节再作甚强的屈曲,即能实现扑出与跳起的行动。在出拳、出腿行动时,上肢处于含胸拔背的状态,可以减少上肢的转动惯量,便于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各关节的集中发力,更有利于各环节动量的传递与积累。
3、太极拳搏击中的“空、松、圆、活”
太极拳练到较高阶段时,就可达到“空、松、圆、活”。这是习练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空、松、圆、活”呢?前面我们简单介绍了“圆”,说明了这四个字,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有一字之用。四字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在太极拳搏击中,这四个字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下面根据四字之间的关系,分为“空与松、圆与活”,两个方面来介绍:
(1)“空”与“松”
太极拳中的“松”,指的是身体的肌肉骨节必须松开,不能僵硬。就是气向下沉,肌肉与骨骼有分离之感,称之为松。而“空”,是意欲“空”,是意识的感觉。当肌肉骨节松开时,思想上则要“空”。在太极拳搏击中,思想上要有“松”意,才能致“空”,克敌制胜。
(2)“圆”与“活”
“圆”是“活”的基础,即所谓“圆则活,方则滞”。活的动力在内,而不在外。外随内动,劲无断续。动者为气动,而非形之动。内外相合,周身为一家。“圆与活”是离不开“空与松”这个先决条件的。如果肌肉骨节未达到一定程度的“空与松”,“圆与活”也就无从谈起。而达到了“圆、活”的要求,“空、松”才能极尽其妙。
在太极拳搏击中,我们总体上只要做到“空、松、圆、活”,那么在对抗时,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出拳、出腿、用膝、用肘、贴身用靠,无不转换自如,身灵活现。
文中所总结的太极拳演练与实战中的一些练法、技法和心法,借鉴了太极拳各流派中,有造诣的拳师之经验及现代拳击、中国散打、中国式摔跤中的独特技法。
本人只能粗浅的介绍太极拳搏击这一理论和实战经验,不到之处,恭请批评雅正。
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taijichanyi 关注我们,武术强身、中医养生、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
亲,您看完本文用了 分 秒,分 享则只需1秒哟~(≧▽≦)/~啦啦啦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合作|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武林风网  网站运营:武林风(郑州)传播公司,(+86)13663003688 ICP备案号:豫ICP备1402842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302002450号

版权所有:WLF武林风(中国)网络运营中心 运营地址:郑州市广电南路鑫苑金融广场银座7层

武林风_武林风直播_武林风王洪祥方便一龙最新比赛-微信搜索或添加:(武林风或WLF-wulinfen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