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风官网精彩赛事 举办搏击赛事送好酒 招商:13663003688

武林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少林学】论“三教合一”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21:4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及表现
所谓的“三教合一”是指:佛教为了能够在中国发展,佛教的传播者对佛教教义解释的时候,通常以中国固有的文化为基础,努力寻求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点,使佛教的相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固有的文化理念。为了便于研究,笔者沿着历史的路线,对“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以来,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必然受到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固有文化的迎拒,以至于造成了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曾经遭遇到四次毁灭性的打击。虽然,这种打击最终没有阻止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佛教传播者重要启示,那就是:佛教要想在中国发展,就必须能够与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首先,在东吴时期就有了佛、儒靠拢的倾向,即把儒家的“五常”和佛教“五戒”相对应,第一位认识和把握此种趋向,并付之行动的高僧就是康僧会。康僧会以“格义”的方法,通过佛经的翻译,尽量使已经流传于印度的佛教故事涂上中国固有的儒家色彩,而且他特别表现在综合佛教教义与孟子的思想巧妙结合上,并以此当作拯救人民苦难和治理国家的妙法。到了东晋时期,由于儒、佛之争,庐山慧远以“沙门不敬土者论”,在争论中再一次提出的儒、佛一致的思想,这对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定位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确立了佛教在封建国家的位置,明确了佛教与儒家之间“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的关系。南朝时期,佛教与儒、道的论争非常激烈,但在论争中佛教一方多持三教一致的观点,为隋唐以后逐步发展的三教同源、三教合流说创造了理论条件。
“三教合一”的思想为佛教在中国传播寻找到了理论支撑,在这一思想的倡导下,佛教在其传播的时期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保护,佛教作为一种文化被统治阶级所尊崇,并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重要工具。宋朝,“三教合一”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佛教的传播者认为儒佛作为一种教化方式,虽然有“治世”和“治心”的区别,但其“治”的目标是一致的。儒家是以有为的方式教化世人,佛教则以无为(道家所倡导的法道自然)的手段调理人心。其次,针对士大夫常从儒家伦理的角度来批评佛教,佛教的传播者明确地提出佛教的伦理与儒家的伦理思想并无本质区别,佛教的五戒和儒家的五常是“异号而一体”,进一步指出两者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提出“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他们用儒家忠孝观念来解释佛教思想,针对有人指责佛教出家不孝的说法,明确予以否定,认为佛教才是最重视孝的宗教。这是因为佛教之孝是“至且大”,将孝从亲情的范围中扩充到全体众生。再次,从心、性的角度言,儒佛具有一致的理论基础。云门宗僧人契嵩说:“古之有圣人焉,曰佛曰儒曰自家,心则一,其迹则异。”此心“大哉至也矣,幽过乎鬼神,明过乎日月,博大包乎天地,精微贯乎虚邻。”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包容一切的根本,“道”亦如此。此心既是禅宗“本心”、“妙心”,亦是儒家圣人之心。因此,禅宗“心”的概念成为融合儒佛的一个理论出发点。
由此看出,佛教的传播者调和儒、释、道,从理论上说是以禅宗的本心概念为中心,融摄、解释儒家的心性概念,保持了佛教在哲理上的优先性。从实践上,是将儒教伦理置于佛教戒律之先,为佛教争取一个良好的政治生存空间。

二、“三教合一”思想影响下的少林武术
1、少林武术的文化特征
少林武术产生于禅宗祖庭少林寺,是中国传统武术与三种主流文化的完美结合。作为“三教合一”思想成功的典范,在少林寺中,至今仍然保留着“三教合一,九流同源”的碑刻,由此可以看出“三教合一”思想对少林武术的重要影响。
少林武术是指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的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少林武术的深厚文化内涵正是禅宗智慧赋予的,最主要的表现则是佛教信仰,包括智慧信仰和力量信仰。少林武术的智慧信仰主神为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力量信仰主神为紧那罗王,这也是少林武术表现为神奇武术的根本原因,也是少林武术与其他武术的区别所在。
2、少林武术与儒家文化
在提高僧人修养方面,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成为对僧人的基本要求,尤其对那些习武的僧人来说,武德成为他们学习少林武术的先决条件,少林武术从来不传授给无德之人。在对待政权的态度上,结合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少林僧人越来越臣服于君主的权威,将“菩提心”解释为“忠义心”,明确指出:“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至此,少林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安邦靖世,保家为国。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才有了后来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20年),少林寺十三棍僧救秦王李世民的故事,李世民登基后重奖少林十三僧,封昙宗为大将军,又赐田40顷,再一次为少林寺习武提供了重要政治保障。由于少林寺十三棍僧助唐有功,得到嘉奖,李世民准许少林寺内大规模训练僧兵,至此少林寺僧大增。据《少林寺志》载,“少林寺有僧众二千,其中武僧有五百余众”,少林武术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少林武术的功能也由原来单纯的**、护院、健身,进而与国家政治相联系,发展成为一支辅佐军事、保卫国家的力量,历代都涌现出为国尽忠的人物事迹。从嘉靖到成化的一百年问,少林寺僧先后三十多次应诏抗倭戍边。如顾炎武的《日知录》记述:“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都督万表檄,御倭于松江,其徒三十余人,白为部伍,持铁棒击杀楼甚众,皆战死。”
少林武术戒约中也体现出少林武术的爱国情怀。如“少林习武新戒约”中的其中四条涉及此内容,它以促进少林武术发展,为国家建设和民众利益作贡献为宗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也是发扬少林武术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无论在少林武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是少林武术历代戒约中,都表现出了少林武术安邦靖世,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传统。少林寺僧正是接受了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才能够超脱自己,超越与世隔绝的修行生活,献身于一切重大的护寺、**、爱国行动中去。少林武术也正是具有了这样的爱国精神,才被世人所赞颂,并成为少林武术独特的文化特征。
3、少林武术与道家文化
老子思想认为道法自然、无欲无争、无为清净,从而求得社会的安定与和平,使人类回归自然质朴的本性。道家所倡导那种自然无为的最高境界,以及那种与世无争的“治身”思想在少林武术文化中多有体现。
首先,佛教认为世问一切皆有“因果报应”。固而,佛教非常讲究以慈悲为本,提倡习武的僧人要以修身成正果,以武为载体,宣扬佛法,不杀生,以出世的心态追求来世的安宁和回报,这与道家所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一致的。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强调“顺其自然”,来影响人们的道德情感,构建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强调“无为而治”,反对一切武力。道家思想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活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习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道家“柔弱不争”中所指的柔弱,并非追求柔弱本身的个别现象,而是有见于“柔弱胜刚强”,柔弱中蕴含着强盛的一面,即“守柔曰强”。少林武术多以威猛、彪悍的技术为特色,以刚柔并进为其战术思想,以无为的心态追求武术的最高境界。这种最高境界就是“以武悟道”,从禅宗的角度来说,就是“以武悟禅”,最后达到“禅武一体”的最高**境界。许多少林拳法强凋的“动静相生”,“刚柔相济”、“虚实转换”等拳理要求和技击原则。大多来源于道家所推崇的“天人和一”、“阴刚辨证”、“五行生克”等哲学观念,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强大渗透力和少林武术容纳百家的宽大胸襟。
其次,道家的一些练气方法和理论也被少林武术所吸收。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达摩祖师的佛法气功,达摩祖师的气功**方法是佛教修习方法与传统道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知道,达摩祖师虽未进入过少林寺,而是在少室山脚下的一个山洞里面**的,面壁九年终成正果,后来,达摩祖师气功**的方法和理论被少林武术所吸纳,成为少林内功**的重要内容。少林内功中的“练气”,是在佛家禅功基础上结合道家气功锻炼方法而形成的练气方式,一种结合调息的身体锻炼,通过锻炼,达到“气在先行,力在后随,丹田盛而气力足。”“养气”则讲究“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即天地之间的“养浩然之气”。此说来源于孟子,在孟子看来,气是充塞宇宙天地之间的“元气”,一定要配以道德、正义,否则它就会干瘪无力。在《坛经·般若品》中有,“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显而易见,禅宗与孟子“养气说”的含义是一致的。因此,少林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习武修身养性,是修禅所要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这种境界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目标在实质上是统一的。
4、少林武术与佛教文化
可以说,没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就没有少林武术今天的辉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少林武术的发展和存在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武术也大量地吸收禅宗的一些理论,使得少林武术与少林禅宗并肩发展,形成少林寺独特的魅力,“武以寺立,寺以武显”的和谐发展状态。少林寺禅宗与武术并传,是为少林武术之源。禅宗的最大特点是“不立文字”,这里所说的“不立文字”,是针对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提出的,并不是不要文字,而是不确立文字的权威性,凭修行者的悟性,去“明心见性”,领悟宇宙的永恒。禅宗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声呵斥,一顿棒棍,来启发悟性,即所谓的“棒喝”。总之禅宗修习全凭自身体验,这一点与武术的锻炼有着共同之处。武术的招式可以讲说,可以示范、传授,也要靠悟性。禅宗是一种修养,武术也是一种修养,二者有许多相通之处。
其次,少林武学讲究“文以佛学立心,武以技艺练体。”武术修行讲究“悟”,而悟缘于道家学说,目的是“悟而觉醒,觉而不迷”。此外,少林武术修行还讲究修“忍”,也深受佛教“修忍”、“禅定善行”的影响,即“修行”。少林武术通过佛教中的“修行”进一步促进了武术“内外兼修”的境界。
再次,少林武术与禅宗的结合还表现在其他的一些方面。在少林武术的动作名称中大量出现,诸如:罗汉睡觉,罗汉担刀,罗汉亮臂,罗汉穿衣,罗汉卸衣,罗汉扭衣,罗汉抖衣等招式都是借鉴于罗汉塑像动作形象,体现出少林武术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少林武术的手法中吸取了佛教丰富多彩的手印形式和理念,产生了少林“金刚指”、“金剪指”、“三阳指”、“金铲指”等指法。少林武术套路的起势和收势中,一般都有诸如“童了拜佛”之类的动作,且这些动作在完成的时候把对佛教的虔诚刻画得淋漓尽致,充分反映了少林武术对佛教礼节形式的借鉴,同时,也突出了少林武术作为佛教禅宗表现形式的特征。
总之,三种文化对于少林武术的作用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对待具体的少林武术文化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意识到三家文化对于少林武术影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整体的思维模式,正确地理解少林武术的文化内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合作|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武林风网  网站运营:武林风(郑州)传播公司,(+86)13663003688 ICP备案号:豫ICP备1402842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302002450号

版权所有:WLF武林风(中国)网络运营中心 运营地址:郑州市广电南路鑫苑金融广场银座7层

武林风_武林风直播_武林风王洪祥方便一龙最新比赛-微信搜索或添加:(武林风或WLF-wulinfen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