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易会林
中巴友谊公路又称喀喇昆仑公路,北起新疆的喀什,南到巴基斯坦的塔科特,全长1200多公里,是1966年至1978年分两期由中国援助建设完成的。
2010年5月30日,我陪同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深度国际》栏目摄制组,重走了这条跨越帕米尔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公路。
1978年通车的中巴友谊公路,是根据中巴两国政府的协议由两国共同修建的。这条公路经过号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沿线有壁立千仞的冰峰雪岭、悬崖峭壁的高山峡谷,地质条件非常复杂。修建喀喇昆仑公路时,中巴双方共有约700人献出了生命,相当于每公里公路是用一条人命换来的。修建中巴公路是巴基斯坦政府主动提出来的,经过**批准,由周恩来总理、陈毅、刘伯承、叶剑英、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具体安排的一个具有国际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援外项目。当时,巴基斯坦政府刚刚独立,为了改变北部山区交通闭塞、偏僻落后的状况,就计划修建一条从塔科特到吉尔吉特的公路。但由于这个地方山高谷深,地质情况又非常复杂,工程任务异常艰巨,经济资源又非常有限,所以一直没有动工修建。随后,鉴于巴基斯坦和中国当时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巴基斯坦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共建中巴公路的建议。
1965年9月30日和10月9日,周总理在两次接见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的顾问法鲁克时,均表示尽可能满足他们关于修建这条路的请求。同年11月,新疆军区按照总参谋部的指示,派出一批勘察人员,对水布浪沟到红其拉甫达坂、罗布盖孜到明铁盖达坂进行了详细勘察。1966年1月15日到17日,中巴两国政府派出联合勘察组在新疆喀什商谈接线点和有关问题。20日,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张希钦和巴基斯坦工程兵司令法鲁吉上将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中巴公路联合勘察组关于修筑中巴公路的会谈纪要》,规定这条公路的交接点在红其拉甫达坂。
1966年3月,在周总理、陈毅副总理的直接过问下,中巴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举行会谈。3月18日,中巴双方签订了《关于修筑喀喇昆仑公路的协定》。协定签订以后,中共中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组。新疆也成立了由南疆军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治区交通厅等单位共同组成的工程指挥部,负责设计、施工、验收等全部工作。
当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人不可能把中巴公路修成。因为喀喇昆仑山海拔很高,地质很破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很严重。自然灾害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在地上挖一块石头,半个山体基本上都垮下来了,泥石流很多,任务非常艰巨。但是不畏艰险的中国工程兵部队,再困难艰苦,只要党和国家需要,都会奋不顾身地去完成。修筑中巴公路工程浩大,这条公路前后修了10多年的时间。
在中巴《关于修筑喀喇昆仑公路的协定》中,双方商定:中巴公路以红其拉甫达坂为界,红其拉甫达坂以南由巴基斯坦派筑路部队来修,红其拉甫达坂以北由中国来修。巴基斯坦政府在中国无偿提供筑路设备和物资的条件下,积极修建本国境内的一段公路。由于交通不方便、地质复杂、技术落后、工具差、财力不足等原因,巴基斯坦境内的公路建设进度十分缓慢,且难以为继,后请求由中国政府帮助修建。经过研究,中共中央同意了这个建议和请求。
为使中巴公路早日建成,中方积极主动地提出派人帮助巴方修路,双方并就援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具体讨论,互换了函件。1968年5月6日,两国政府换文确认,由中国派筑路人员修筑自红其拉甫达坂向南至帕苏约140公里公路,并规定如果中方在1969年底提前完成工程,而巴方还没有修到帕苏,则中方继续向南修建直至在巴尔提特以北同巴方修建的部分连接为止。
红其拉甫中巴国际界碑作为中巴公路314国道的终点,平均海拔5000米,距县城126公里,于1982年竖有一块界碑,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6年,两国重新竖立的7号界碑,这里是喀什通往巴基斯坦的中巴公路国内段的终点站。
这里是通往中亚、西亚的必经通道,是丝绸之路、唐僧取经,马可?波罗东行,大小勃律国王扩大势力范围的必经之路。经过20多年的使用,特别是经历了2005年10月的南亚大地震,公路一些路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为此,中国决定帮助巴方对公路进行改扩建。
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工程,于2008年2月16日在伊斯兰堡正式启动,工程总造价4.9亿多美元。据介绍,此次工程将对雷科特至红其拉甫段进行扩建和改造,项目全长335公里,其中包括新建桥梁、涵洞、隧道和明洞等,预计将于2012年完工。
喀喇昆仑公路是巴基斯坦北部地区连接首都及南部沿海地区的唯一运输通道,也是中国通往巴基斯坦及其卡拉奇港口、南亚次大陆、中近东地区的唯一陆路交通要道。改扩建工程对扩大中国在巴基斯坦乃至整个南亚地区影响、提升中国国际地位,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