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风官网精彩赛事 举办搏击赛事送好酒 招商:13663003688

武林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年神奇古长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22:04: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秋时节,笔者陪同林业工作者一同走进俗称“绿色活化石,古老防洪堤”宜丰县潭山镇 溪村千年古树长廊,追寻悠悠古树长廊的神奇秘迹,零距离触摸那块块麻石,棵棵古树,仿佛穿越到古老的年代。一条不足800米的古长廊,有著怎样神秘面纱?带著许多疑问和好奇,我们对千年古树长廊进行了一次探访。
        修建长廊 抗洪护村彰显奇迹
         溪村古树长廊地处潭山镇 溪村后,是一条环抱村庄的古老长廊。据查阅吴氏族谱,该长廊修建於宋雍熙二年(985),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长廊全长近800米,高3米,底宽4米,顶宽3米,两侧外墙采用30×40厘米见方2、3百公斤重的麻石堆砌而成,中间用夯土诛实,石与石连接用石灰浆混合而实砌,块石之间错落有致,坚固耐用,从底部到长廊顶部按照1∶0.2斜形比例而砌,可抗击较强洪水侵袭。从长廊整体结构来看,带有堤坝构造和风水长廊景观意境,既是堤又是廊,具有特定城堡式建诛风格。除同时具备了防洪、防风、防火、防盗等作用,整个长廊庄重大方,古朴雄壮,气势不凡。
        为何在这小小山村修建这样一条古长廊呢?经考证得知,宋雍熙一年(984)仲夏,一场罕见的特大洪水将 溪村庄(古名“沙陇村”)夷为平地,造成当时全村居住著由江西婺源迁居 溪的吴氏子民20余户200余口人无家可归。面对被洪水冲毁的村庄家园,乡民们一筹莫展,望村感叹。难道美丽的家园就这样被毁了吗?就在这时,曾担任北宋太祖时期江西转运使,卸任后携四子迁居 溪村的吴佐,组织族民商议如何来克服这毁村之灾。他鼓励族民振作精神,面对现实,团结一心,克服困难,重建家园。这年初秋,吴佐一边带领乡民修路建房,一边商议如何来避免今后再遭洪水之苦,想来想去一时拿不出更好办法。此时,经族民建议,请来外地一个名叫陈洪风水先生指点迷津。这位风水先生从村头看到村尾,从东边瞧到西边,手握罗盘东瞧瞧西看看,并根据 溪所处的地域特证,对族民说∶“ 溪属平阳之地,村后为石潭和逍遥两河交汇点,春夏雨量充沛,来水面积广阔,两河之水直冲村庄,如一马平川, 溪怎不受洪水之灾?为避免洪水毁村之灾,你们必须绕村修建一档水长廊,确保全村安居乐业。在修建时,要兴修一龙形长廊,龙头在村东龙尾在村西,因为龙可兴水也可治水,加上龙带有天皇之意,用皇帝之大气压洪水之灾定能护村安民。”吴氏族民按照风水先生指点施工,捐款捐物,筹劳助工,历经七个月的时间终於修建成了一条长近800米的护村长廊。为了确保长廊坚固耐用,族民们在长廊上栽种了樟树、罗汉松、柏树、楠树等几百棵树苗,并制订出护廊护树族规。据吴氏族谱记载,长廊上所有石块、夯土、树木任何族民不得动用和毁坏,违者轻则在祠堂前示众,重则沉塘自尽。同时,要求所有族民每年义务栽树修廊,提倡本族在外任职官员回乡省亲时在长廊上种一棵纪念树,以示对长廊爱护敬仰。
        长廊修建完成后,村子里再也没有遭受洪水之灾,全村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到了宋朝末期由当初的20余户200余人发展50余户500余人,真可谓修了长廊种了风水树后,村子后面有依靠,洪水冲不进,大风刮不到,人丁财旺,成了一块风水宝地。最近,有关水利专家参观 溪古长廊后赞叹说∶“ 溪千年古长廊可是中国少有的古老村级防洪堤岸啊!,它对研究古代早期提出防治洪水灾害有著重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著珍贵历史价值,值得研究探讨!”
        见证长廊 传承栽树护廊美德
        随著年代变迁, 溪古长廊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生长在古长廊上的珍贵树种虽历经千年仍能郁郁葱葱,互相交错,绿荫如盖,春意盎然,有如一条绕村而过的绿色玉带,养护著整个村庄。面对悠悠古长廊,一代又一代村民因有古长廊而感到荣耀,它不但起到了抗洪、防风、护村作用,更蕴涵有特定内涵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深刻意义,激励著村民勤奋向上。
        在保护好古长廊上有一个人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吴甘来。吴甘来,字节之,号和受,别号苇庵。崇祯元年中进士后,被授予中书舍人,后历任刑科(刑部)给事中、吏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户科给事中等职。他在外任官几十年,每次回到家乡,先到吴氏宗祠拜祖,随后必到古长廊上走走看看,栽上一棵树,填上一担土,并不忘提醒族民要管护好长廊,看护好每棵树。明崇祯四年(1631)秋,族长向返乡探亲的吴甘来投书,说当地有一县官仗势想到古长廊砍伐几棵楠木树为他父母亲做棺材用,并已派人到村里采点,族人敢恕而不敢言。吴甘来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派人送信进行阻止,说“砍树就先砍人”。县官得知吴甘来倾心护树,苹好打消了砍树的念头。
        明末甲申年(1644),李自成的大顺农军攻克明都北京后,崇祯帝吊死景山,身为官至二品的吴甘来也投缳自尽,以身殉主。临死前给其兄弟子侄和小妹留下一首绝命诗,诗曰∶“到底谁贻四海忧,疾雷悄悄罢城头。君臣义命乾坤晓,狐鼠干戈风雨秋。极目河山空泪洒,伤心仁义一身周。信知世局难色讨,漫取忠肝万古留。”同时,他投书族长,不管他死后怎样,一定要带领族民保护好古长廊,无论达官贵族还是黎民百姓,要坚持在长廊长上栽树种树的优良传统,因为有长廊才有家,有树才有好环境。据有关资料记载,吴甘来先后在长廊上栽种了10余棵楠树、香樟等树木,如今这些树木还生机勃勃地长在古长廊之上。
        元朝末期,有一名叫吴信昭的族民考取进士后,要到远离家乡的北方某地任县令。临行前他和家人怀著难舍心情主动在长廊上一同栽上了一棵?槐树。?槐树又称槐未,树籽和树叶可入药,原产中国北方,“槐”与“怀”谐音,他栽种?槐树,有怀念家乡和亲人之意,因他要远走他乡,无法时常回到家乡。吴信昭在任期间,尽职尽责,为官勤政,廉洁奉公,处处为民著想,官至山西某地抚台,至死没有机会回到家乡。如今这棵?槐树尽管历经600多年风雨,依然叶茂枝繁,挺拔秀丽。正因为有著许许多多这样栽树护廊的先辈们,才使 溪千年古树长廊保存至今。从立於长廊的1100余年古罗汉松、1000年的古樟树和古楠树、800年、600年的柏树、?槐等不同年代的古树来看,可见证千百年来历代前人栽树的优良美德,没有前人栽树和护树,就没有今天千年古树长廊。
        倾心保护 古老长廊历经千年
        千百年来, 溪古树长廊历经了风风雨雨,拆毁、砍树、盗伐等多次险境,其命运可谓一波三折,多灾多难。好在世代村民倾心保护,使这一带有古老传奇色彩的古树长廊得以保存至今。因为它不是一般的普通长廊,而是代代村民因有此长廊感到一种荣耀、一种传承的民族精神,一种令人学习的传统美德。
        据当地知情人士介绍,一次是“文革”时期,古长廊西边一段百余米长廊列为拆毁地段,当时“红卫兵”指挥部头儿要在那里建“忠”字牌坊。有一天,当几十人准备拆毁该段古长廊时,被村民发现,全村几百村民轰涌赶到古长廊上,舍命阻止,日夜守护,才使古长廊得已保存下来。还有一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 溪大队要修一条进村公路,因资金不足,有个别人提议是否到长廊上砍伐一二棵楠木树变卖筹款,补贴修公路资金。这一提议刚提出就遭到众村民的坚决反对。众村民深深懂得,千百年来老祖宗保留下来古树古长廊总不能毁在我们手里,更没有权力去砍树卖钱。苹有保护好古长廊上每棵树每块石头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义务。近年来,随著古树价格攀升,一些不法分子把目光瞄上了生长在古廊上罗汉松、楠木、樟树等名木古树,总想打这些古树的主意。针对这种状况,县、镇、村和森林公安、林业等部门联合组织护树队伍,对古长廊所有古树名木全部进行登记造册,对每棵树订立保护牌,建立护树档案,确定古树护树责任人,制订长效护树措施,确保所有古树免遭盗伐。
        就这样, 溪古树长廊历经了一次次被折毁的劫难,但又一次次在众村民的倾心保护下保存下来。2007年, 溪村委为了保护好这一古树长廊,特投入3万多元专项资金,对自然损毁长廊局部在原有风格上进行维修,并在古长廊上修建了小型便道,设立了休闲游览区,供村民在长廊上休闲游览参观。
        目前,该长廊上古树名木100余棵树种,包括有罗汉松、楠木、樟树、柏树、?槐等10余个品种。其中,300年以上的110多棵,800年以上的40多棵,1000年以上的10多棵。形成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千姿百态古树长廊,独具特色的千年“绿色活化石”。(通讯员林具如)
                     深秋时节,笔者陪同林业工作者一同走进俗称“绿色活化石,古老防洪堤”宜丰县潭山镇洑溪村千年古树长廊,追寻悠悠古树长廊的神奇秘迹,零距离触摸那块块麻石,棵棵古树,仿佛穿越到古老的年代。一条不足800米的古长廊,有着怎样神秘面纱?带着许多疑问和好奇,我们对千年古树长廊进行了一次探访。
        修建长廊 抗洪护村彰显奇迹
        洑溪村古树长廊地处潭山镇洑溪村后,是一条环抱村庄的古老长廊。据查阅吴氏族谱,该长廊修建于宋雍熙二年(985),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长廊全长近800米,高3米,底宽4米,顶宽3米,两侧外墙采用30×40厘米见方2、3百公斤重的麻石堆砌而成,中间用夯土筑实,石与石连接用石灰浆混合而实砌,块石之间错落有致,坚固耐用,从底部到长廊顶部按照1:0.2斜形比例而砌,可抗击较强洪水侵袭。从长廊整体结构来看,带有堤坝构造和风水长廊景观意境,既是堤又是廊,具有特定城堡式建筑风格。除同时具备了防洪、防风、防火、防盗等作用,整个长廊庄重大方,古朴雄壮,气势不凡。
        为何在这小小山村修建这样一条古长廊呢?经考证得知,宋雍熙一年(984)仲夏,一场罕见的特大洪水将洑溪村庄(古名“沙陇村”)夷为平地,造成当时全村居住着由江西婺源迁居洑溪的吴氏子民20余户200余口人无家可归。面对被洪水冲毁的村庄家园,乡民们一筹莫展,望村感叹。难道美丽的家园就这样被毁了吗?就在这时,曾担任北宋太祖时期江西转运使,卸任后携四子迁居洑溪村的吴佐,组织族民商议如何来克服这毁村之灾。他鼓励族民振作精神,面对现实,团结一心,克服困难,重建家园。这年初秋,吴佐一边带领乡民修路建房,一边商议如何来避免今后再遭洪水之苦,想来想去一时拿不出更好办法。此时,经族民建议,请来外地一个名叫陈洪风水先生指点迷津。这位风水先生从村头看到村尾,从东边瞧到西边,手握罗盘东瞧瞧西看看,并根据洑溪所处的地域特证,对族民说:“洑溪属平阳之地,村后为石潭和逍遥两河交汇点,春夏雨量充沛,来水面积广阔,两河之水直冲村庄,如一马平川,洑溪怎不受洪水之灾?为避免洪水毁村之灾,你们必须绕村修建一档水长廊,确保全村安居乐业。在修建时,要兴修一龙形长廊,龙头在村东龙尾在村西,因为龙可兴水也可治水,加上龙带有天皇之意,用皇帝之大气压洪水之灾定能护村安民。”吴氏族民按照风水先生指点施工,捐款捐物,筹劳助工,历经七个月的时间终于修建成了一条长近800米的护村长廊。为了确保长廊坚固耐用,族民们在长廊上栽种了樟树、罗汉松、柏树、楠树等几百棵树苗,并制订出护廊护树族规。据吴氏族谱记载,长廊上所有石块、夯土、树木任何族民不得动用和毁坏,违者轻则在祠堂前示众,重则沉塘自尽。同时,要求所有族民每年义务栽树修廊,提倡本族在外任职官员回乡省亲时在长廊上种一棵纪念树,以示对长廊爱护敬仰。
        长廊修建完成后,村子里再也没有遭受洪水之灾,全村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到了宋朝末期由当初的20余户200余人发展50余户500余人,真可谓修了长廊种了风水树后,村子后面有依靠,洪水冲不进,大风刮不到,人丁财旺,成了一块风水宝地。最近,有关水利专家参观洑溪古长廊后赞叹说:“洑溪千年古长廊可是中国少有的古老村级防洪堤岸啊!,它对研究古代早期提出防治洪水灾害有着重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有着珍贵历史价值,值得研究探讨!”
        见证长廊 传承栽树护廊美德
        随着年代变迁,洑溪古长廊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生长在古长廊上的珍贵树种虽历经千年仍能郁郁葱葱,互相交错,绿荫如盖,春意盎然,有如一条绕村而过的绿色玉带,养护着整个村庄。面对悠悠古长廊,一代又一代村民因有古长廊而感到荣耀,它不但起到了抗洪、防风、护村作用,更蕴涵有特定内涵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深刻意义,激励着村民勤奋向上。
        在保护好古长廊上有一个人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吴甘来。吴甘来,字节之,号和受,别号苇庵。崇祯元年中进士后,被授予中书舍人,后历任刑科(刑部)给事中、吏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户科给事中等职。他在外任官几十年,每次回到家乡,先到吴氏宗祠拜祖,随后必到古长廊上走走看看,栽上一棵树,填上一担土,并不忘提醒族民要管护好长廊,看护好每棵树。明崇祯四年(1631)秋,族长向返乡探亲的吴甘来投书,说当地有一县官仗势想到古长廊砍伐几棵楠木树为他父母亲做棺材用,并已派人到村里采点,族人敢恕而不敢言。吴甘来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派人送信进行阻止,说“砍树就先砍人”。县官得知吴甘来倾心护树,只好打消了砍树的念头。
        明末甲申年(1644),李自成的大顺农军攻克明都北京后,崇祯帝吊死景山,身为官至二品的吴甘来也投缳自尽,以身殉主。临死前给其兄弟子侄和小妹留下一首绝命诗,诗曰:“到底谁贻四海忧,疾雷悄悄罢城头。君臣义命乾坤晓,狐鼠干戈风雨秋。极目河山空泪洒,伤心仁义一身周。信知世局难色讨,漫取忠肝万古留。”同时,他投书族长,不管他死后怎样,一定要带领族民保护好古长廊,无论达官贵族还是黎民百姓,要坚持在长廊长上栽树种树的优良传统,因为有长廊才有家,有树才有好环境。据有关资料记载,吴甘来先后在长廊上栽种了10余棵楠树、香樟等树木,如今这些树木还生机勃勃地长在古长廊之上。
        元朝末期,有一名叫吴信昭的族民考取进士后,要到远离家乡的北方某地任县令。临行前他和家人怀着难舍心情主动在长廊上一同栽上了一棵椢槐树。椢槐树又称槐未,树籽和树叶可入药,原产中国北方,“槐”与“怀”谐音,他栽种椢槐树,有怀念家乡和亲人之意,因他要远走他乡,无法时常回到家乡。吴信昭在任期间,尽职尽责,为官勤政,廉洁奉公,处处为民着想,官至山西某地抚台,至死没有机会回到家乡。如今这棵椢槐树尽管历经600多年风雨,依然叶茂枝繁,挺拔秀丽。正因为有着许许多多这样栽树护廊的先辈们,才使洑溪千年古树长廊保存至今。从立于长廊的1100余年古罗汉松、1000年的古樟树和古楠树、800年、600年的柏树、椢槐等不同年代的古树来看,可见证千百年来历代前人栽树的优良美德,没有前人栽树和护树,就没有今天千年古树长廊。
        倾心保护 古老长廊历经千年
        千百年来,洑溪古树长廊历经了风风雨雨,拆毁、砍树、盗伐等多次险境,其命运可谓一波三折,多灾多难。好在世代村民倾心保护,使这一带有古老传奇色彩的古树长廊得以保存至今。因为它不是一般的普通长廊,而是代代村民因有此长廊感到一种荣耀、一种传承的民族精神,一种令人学习的传统美德。
        据当地知情人士介绍,一次是“文革”时期,古长廊西边一段百余米长廊列为拆毁地段,当时“红卫兵”指挥部头儿要在那里建“忠”字牌坊。有一天,当几十人准备拆毁该段古长廊时,被村民发现,全村几百村民轰涌赶到古长廊上,舍命阻止,日夜守护,才使古长廊得已保存下来。还有一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洑溪大队要修一条进村公路,因资金不足,有个别人提议是否到长廊上砍伐一二棵楠木树变卖筹款,补贴修公路资金。这一提议刚提出就遭到众村民的坚决反对。众村民深深懂得,千百年来老祖宗保留下来古树古长廊总不能毁在我们手里,更没有权力去砍树卖钱。只有保护好古长廊上每棵树每块石头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义务。近年来,随着古树价格攀升,一些不法分子把目光瞄上了生长在古廊上罗汉松、楠木、樟树等名木古树,总想打这些古树的主意。针对这种状况,县、镇、村和森林公安、林业等部门联合组织护树队伍,对古长廊所有古树名木全部进行登记造册,对每棵树订立保护牌,建立护树档案,确定古树护树责任人,制订长效护树措施,确保所有古树免遭盗伐。
        就这样,洑溪古树长廊历经了一次次被折毁的劫难,但又一次次在众村民的倾心保护下保存下来。2007年,洑溪村委为了保护好这一古树长廊,特投入3万多元专项资金,对自然损毁长廊局部在原有风格上进行维修,并在古长廊上修建了小型便道,设立了休闲游览区,供村民在长廊上休闲游览参观。
        目前,该长廊上古树名木100余棵树种,包括有罗汉松、楠木、樟树、柏树、椢槐等10余个品种。其中,300年以上的110多棵,800年以上的40多棵,1000年以上的10多棵。形成了一道天然绿色屏障、千姿百态古树长廊,独具特色的千年“绿色活化石”。(通讯员林具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合作|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武林风网  网站运营:武林风(郑州)传播公司,(+86)13663003688 ICP备案号:豫ICP备1402842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302002450号

版权所有:WLF武林风(中国)网络运营中心 运营地址:郑州市广电南路鑫苑金融广场银座7层

武林风_武林风直播_武林风王洪祥方便一龙最新比赛-微信搜索或添加:(武林风或WLF-wulinfen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