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风官网精彩赛事 举办搏击赛事送好酒 招商:13663003688

武林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祖国 兴辽宁]典型人物系列报道 - 爱祖国兴辽宁:以前扫大街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11:5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爱祖国兴辽宁:以前扫大街 现在给城市美荣
  □王洪祥 口述 记者/李 波 整理
  人物简历
  王洪祥,1961年 2月出生,1994年从部队转业后到铁岭市环卫管理处清扫班工作,现任凡河新城街路保洁管理所所长,200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200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994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拿起扫把成为一名清洁工人。那时的环卫工人实际上就是扫大街,用工友总结出的话说就是,“一辆推车一把锨,一把扫帚扫半天”。
  工作的内容很简单,只要肯吃苦能起早、只要能长年如一日的坚持,工作基本就能干好。那时的清扫工作主要是与天斗,春天与风斗、夏天与雨斗、秋天扫落叶、冬天清积雪。由于当时城市绿化覆盖不够、居民烧蜂窝煤的比较多,我们清扫工人每天都要对所负责的道路进行彻底清扫,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眼角是黄泥,头发天天”的生活,而垃圾中也是煤灰多、黄土多、白菜叶子多,每天清运这些“重型”垃圾总让我们在下班之后腰酸背痛。
  1998年我当上了不脱产的清扫小组长,从负责一条街到负责25公里的路段。这时候城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绿地多了、烧蜂窝煤的居民少了,除雪车和清扫车多了、街头乱扔垃圾的行人少了,清扫工人的工作也从与天斗变成了与时间赛跑。厨房垃圾取代了煤灰、白色垃圾取代了废书旧报纸、瓜果皮取代了白菜叶子,垃圾的“油水”越来越大、清扫难度也越来越大,逼得清扫工人不得不增加清扫次数,尤其是夏天,清晨收拾一遍,中午就得再次清理,否则到晚上就会蚊蝇飞舞。
  2006年6月,我被调至凡河新城担任街路保洁管理所所长,新的工作岗位给了我新的体验,我的工作不再是扫大街,而是为这座整洁、现代的生态水城做美容。凡河新城就像一座公园,碧水穿城、绿草铺地,这里的街道既没有尘土也没有煤灰,垃圾桶边也没有四处流油的厨房垃圾,但是在这里,任何一片纸屑飘到绿地上都非常刺眼,撒到街道上的一颗石子都会非常突兀。在这里工作,我们必须保证每一条街道都随时有人管理,必须随时面对货车甩下的工程垃圾,工作时间更长了、每天走的路更多了,但是城市美容师的感觉却找到了。
  ■记者感言:
  与王洪祥相约在凡河新城的钻石广场见面,整个采访过程,他没提过自己当选劳模的事,讲述的都是清扫工人的工作。脸色土灰的他站在现代气息十足的广场上甚至显得有些不协调,但是他不在意,他在意的是这个宝石蓝为主色系的广场一尘不染,这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本色。
  宋艳馥:咱女性鼓捣化肥乙烯也在行
  □宋艳馥 口述 □辽宁日报记者/刘永安 整理
  人物简介:
  宋艳馥,1964年出生,现任辽宁华锦集团“十一五”重点工程公用工程指挥部供电处副处长。多年来,宋艳馥多次获得“盘锦市劳动模范”、“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光荣称号。
  集团“十一五”重点工程投产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也越来越忙碌。虽然很辛苦,但看着新建起来的化工城,作为一名工程参与者,我感到无比激动。
  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了辽河化肥厂,这是华锦集团的前身。当时化肥厂产品也很单一,主要就是尿素。后来,依托辽河化肥厂建设了乙烯装置,拓展了聚烯烃生产经营领域。再后来复合肥厂、塑料厂也投产了,集团壮大起来了。生产设备多了,用电量就上升了。为了解决电力和蒸气问题,集团建起了自己的热电厂。我也从化肥厂电气车间调入热电厂,投入到热电厂的建设,从中我又学习到了很多新东西。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 “五点一线”经济带建设,让华锦人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号角。前年,集团投资近200亿元建设了“十一五”重点工程,工程包括45万吨乙烯扩产工程、500万吨油化工程等6大主体项目。我有幸参与了集团“十一五”重点工程建设,来到了公用工程指挥部供电处。 “十一五”重点工程有4000余台设备总量,用电量迅速增加。我们的热电厂经过几年的建设,基本满足生产需要。现在热电厂1小时的发电量就是10.5万度,而我刚到化肥厂时,当时一天的用电量才15万度。
  毕业22年,我在集团轮换了多个岗位,看到了企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当时就一个辽河化肥厂,现在集团在葫芦岛、新疆各有一套大化肥装置,集团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我们正在建设的“十一五”重点工程,使集团从单一的化肥生产,扩展到油化一体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产业链,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后劲,也为我们员工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记者感言:
  宋艳馥作为 “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20多年来,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运用所学的知识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特别是在企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取得了不凡的工作业绩。宋艳馥也是幸运的,赶上了祖国加快建设的好时候,使她这个知识女性有了更大的施展平台,让她能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徐强: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度
  □徐 强 口述 辽宁日报记者/侯永锋 整理
  从1993年到现在,我从一名学徒工变成了高级技师乃至企业(沈阳鼓风机集团齿轮压缩机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我深知,自己能有今天,动力之一就是责任:作为企业的一员,必须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工作;作为企业的干部,必须竭尽所能将事业献给企业。
  2004年,我纯熟地操作世界上最先进的磨齿机,创造了国内大型齿轮加工精度的全国之最,被同行称为“徐强精度”。第二年,我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并位居“十杰”之首。2006年,我被评为省特等劳模。荣誉背后,支撑我的关键词仍然是责任:作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首先要有过硬的技术、丰富的知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通过自己的表现将中国现代青年技术工人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世界。
  改革开放的中国,给了青年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机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激励着高技能人才创造不俗的业绩。作为工人阶级的一员,我要把学到的所有技能都奉献出来,为我们的装备制造业能真正立足于世界作应尽的努力,要继承老一代劳模忘我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增加知识储备,进行技能更新乃至思维方式的更新,不断提升自己。
  ■记者感言
  徐强用自己的精彩表现展示了现代青年技工的独特风采。在将劳模精神薪火相传的同时,这一代青年正用创新刻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度”。

  李生斌:每天拽着巨轮进出港
  □李生斌 口述 孙楠楠/辽宁日报记者/徐 鑫 整理
  人物简介
  李生斌,现任营口港务集团轮驳公司“北方一号”轮船长。 2004年至2005年分别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008年被光荣地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作为“北方一号”拖轮的船长,常年驾驶着轮船在港口进进出出,我亲眼目睹了营口港这些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总是能激发起我加倍努力工作的热情。
  我现在驾驶的拖轮是2000年来到港口的,在当时,像这样4800马力的全回转拖轮在北方港口中几乎没有,所以它被命名为“北方一号”。 “北方一号”的到来,使港口生产和抢险救助得到了有力的保障。而现在,像这样的拖轮在我们轮驳公司已经是很平常的了。去年,营口港务集团又与造船厂签订合同,预造了10条全回转拖轮,其中最大的有6500马力,今年底就将陆续交付使用。这样,我们公司的拖轮数量达到22艘,船员也由刚成立时的100多名增加到400多名。最早的时候,我们公司只具备5万吨级以下轮船进出的作业能力,现在,30万吨的轮船都可以随便进进出出。
  要说变化,那我们轮驳公司的发展经历只能算是整个营口港的一个缩影。从1992年到港口工作至今,我和我的拖轮可以说是一起见证了营口港的壮大历程。那个时候,营口港只有一个煤码头、每年几百万吨的吞吐量,到1995年11月,营口港的吞吐量突破了1000万吨关口。 2002年,面对每年3000万吨左右的吞吐量,集团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了大发展的目标,港口生产从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4年,吞吐量达5000万吨;2007年,进入亿吨大港行列;2008年达到1.5亿吨;今年预计达到1.7亿吨、240万标准箱;按照计划,明年港口吞吐量将突破2亿吨。
  不仅如此,港口建设也是日新月异。现在,营口港已经拥有3大港区和包括煤码头、钢材码头在内的8大专业化码头。看着港口的巨大变化,我和我的“北方一号”每天工作起来总是信心十足。
  ■记者感言
  说到港口的发展变化,李生斌的言语中带着期待与继续奋斗下去的决心。他对自己的事业是挚爱的,并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可以说,李生斌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也是这个时代进步的见证!

  许志杰:柏油路修到家门口不让老乡再闪腰
  □许志杰 口述 辽宁日报记者/张 辉 整理
  人物简介
  许志杰,1963年生,现任凌源市公路段段长,多次被授予“科技创新个人”称号,先后荣获 “朝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称号并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
  我1984年高中毕业后以青年工人身份进入凌源公路段,通过自学,很快成为一名业有专精的技术人员。当时,凌源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很形象地说出了老百姓出行难的状况。
  我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凌源乡级以上公路总里数还不到600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仅16公里,凌源最宽的一条主路只有10多米宽,但那时,我想,要是所有的路都有这么宽就好了。现在再看看凌源的公路,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级以上公路12条、417公里,乡级公路607公里,拥有黑色路面县道以上379公里、乡道560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32公里,新建的高连线、在建的凌热线,路基宽达60米。公路由窄变宽、由疏变密,路面相继“变脸”,就连进村子的路都铺上了柏油,公交车一直开到村民家门口。 “宽、平、直”和“畅、绿、美”的公路,不仅使行车舒适,而且也是种视觉享受。
  这些变化里浸含着我们公路段所有职工的智慧和辛苦。自“九五”公路计划以来,我们承担的47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全部合格,其中42项被评为省市优良级品、6项被评为省市级“精品”。
  我们在埋头苦干的同时,还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沥青拌和系统管控一体化”等7个科研项目先后获得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并在全省推广应用。
  看着自己的钻研和辛苦换来老百姓的方便与快捷,我真的挺自豪。
  ■记者感言:
  许志杰长路当歌,凭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信念,他刻苦钻研,自学成才;凭着创新永无止境、奋斗永不停歇的干劲,他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自己铸起一座延伸的丰碑。
  爱祖国兴辽宁:摘得梅花不易护花传花更难
  人物简历
  王桂荣,1961年出生,锦州市京剧团团长,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荣获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我小时候就喜欢戏剧,尤其对京剧感兴趣。当时家里只有一台旧“匣子”,我整天收听、学唱一些唱段,有时还悄悄到电影院看戏。那时虽看不懂戏里深邃的内涵及艺术门道,但从中也能受到启发。
  梅花香自苦寒来。1976年,15岁的我考上了锦州市京剧团学员班,我十分珍惜这个机会,苦练“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法。剧团里虽然我最小,但我练得最刻苦,别人练1小时,我练3个小时。
  后来,我陆续师从刘雪艳、赵玉霞、侯素琴等名师,学演了《四郎探母》、《玉堂春》、《柜中缘》、《秋江》等20余出传统戏。1996年,团里派我到北京跟荀派名家孙毓敏老师学戏,这段经历带给我从艺路上质的飞跃。
  中国戏剧梅花奖对演员来说是艺术生涯的珠穆朗玛峰,也是彰显一个地区整体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2002年,为冲击梅花奖,我们对大型新编历史京剧《酒魂》作了改动,并聘请国家一流导演欧阳明执导。参加梅花奖角逐的演员要演一台折子戏和一台创新剧目。作为主演,我刻苦排练,生怕我的一点疏忽让那么多人的心血付诸东流。
  2003年4月13日,我终身难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第20届中国戏剧最高荣誉———梅花奖颁奖仪式上,当主持人念到“王桂荣”时,我再也控制不住,泪水哗哗地流下来,我有幸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辽西地区首位获得梅花奖的京剧演员。2005年6月,我当上了锦州市京剧团团长,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年演员的培养力度,把创作京剧精品和人才培养作为锦州京剧的前进方向。
  时间真快,一转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了,京剧艺术让我痴迷了30多年,我热爱这个事业,党和国家又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我要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它、传承它。
  ■记者感言:
  屡次站在中国戏剧艺术顶尖舞台、问鼎中国戏剧的最高奖,王桂荣凭的是响当当的实力,凭的是无怨无悔的奉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为更好地传承京剧艺术,如今,王桂荣带领的锦州市京剧团注重培养青年演员,使其迅速成长,为剧团发展增添后劲。我们盼望有更多的王桂荣将国粹艺术发扬光大。
  辽宁日报记者/宁旭整理
  田桂英口述 记者/王荣琦整理
  我特别幸运,能当上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要问我为啥想开火车?那时刚解放,心里就想着为党为社会多作些贡献。问我啥训练最苦?那要数练习投炭了。当时的火车全是蒸汽机车,十多斤重的平板锹,每3秒一锹煤,15分钟280锹,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来。司机室条件十分简陋,冬天冷夏天热,但国家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们,姐妹们谁都不觉得苦,反而感到幸福和自豪。
  你问我这一生什么事最难忘?有两件事。一件是1950年3月8日第一次开火车。那天,大连市在火车站举行盛大的典礼,当时的铁道部长将这辆车命名为“三八包车组”,还亲自颁发司机证给我们,群众们围着机车欢呼。当我拉动气门、机车缓缓开动时,真正感觉到当了家做了主人。那是我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现在想起来,还止不住地掉眼泪。
  第二件事儿就是见到毛主席。1950年9月,我参加全国劳模代表大会,大家推选我向毛主席献锦旗。当时我就想,见了毛主席,我一定要说一句话:代表东北工人祝毛主席身体健康。可等到了献锦旗的时候,和毛主席握了手,我却不争气,眼泪哗哗地流,啥话也说不出来了。
  2007年,我从新闻媒体上得知动车组上线运行了,特别兴奋。现在的机车时速能达到300多公里,铁路的发展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我有个心愿,就是能走进新一代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的驾驶舱,再拍一张照片。
  记者感言:她有一段不平凡的业绩,她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田桂英的事迹不仅照亮了那个时代,也让那个时代的精神延续到了今天。
  先进教育工作者张百清:每个孩子在我眼里都是宝
  □张百清 口述 记者/刘立杉 整理
  1973年至今,我在盘锦的新兴中学从教整整36年了。从一名教师到学校校长,这一路走来,我亲眼见证了学校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1970年,我作为新兴中学首批学生来这里读书时,学校只有两趟瓦房、两个班、65名学生,上体育课连个操场都没有。现在,新兴中学教学场地达8.3万平方米,有学生4000多名,建成3个分校,上体育课用的是塑胶操场,班班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学校的任课教师都是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来的,学生来自全国各省的80多个市、县。
  新兴中学是个农村学校,但省里的“体育先进学校”、“德育先进学校”、“校园艺术化建设先进学校”这些荣誉我们都拿到了。软、硬件条件变化的背后,体现了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这些变化也说明,如果能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可以缩短城乡差距,农村学校也能办出一流的教育。
  1996年,我们明确了特色办学思路,实施以体育工作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教育。 2007年,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来学校考察大课间操后,非常满意地评价说:“你们做到了别人一直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 ”特色办学也使我们连续18年保持市、县升学率最高,控辍保学率在全市排名第1位。
  到现在,我们拥有了3个办学特色。一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校机制和体制;二是坚持13年的养成教育;三是注重环境育人。通过特色办学,实现了学生努力学习、教师努力工作、人人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而所有这些规范、培养学生行为、生活、学习养成的努力,都是想做到在基础教育阶段,让每个孩子在纪律、品德方面形成良好习惯,让每个孩子都不放弃学习。
  ■记者感言:
  “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张百清在教育工作中,始终有着一颗热爱的心。他所秉承的“让每个孩子都不放弃学习”的教学理念,令人感动,更令他的每一个学生受益终生。


  左俊田:坐航空椅下矿井是种享受
  我1978年下乡回城后子承父业来到老虎台矿当上了一名掘进工人。那时,矿井的生产条件非常差,生产工艺落后,劳动强度大,各种事故接连不断。有一次,我正在掌子头找顶时,突然放了一个煤炮,由于当时的支棚是木棚,压力一大,棚子就塌了。发生冒顶后,我们一共3个人全被埋了起来。我挣扎出来后,用双手把两个工友扒出来,这样我们3个才死里逃生。
  常言道:艰苦的环境能磨练人、塑造人。工作条件恶劣,环境危险,然而正是这种艰苦的工作环境才使我不断地成长。在矿山干了31年,我从生产组长、带班队长、工人技师直到走上了综合机械化掘进队队长的岗位。
  31年里,矿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采煤采用炮采水运的方法;掘进全部采用机械化设备;支棚采用钳网U形或O形负荷支护棚,就是井下发生四五级地震也不用担心发生塌棚。井下工人也是防震帽、防震背心和双保险锂电池矿灯全副武装。为了保证井下安全生产,老虎台矿每年都投入上亿元资金。现在下井,一走进车站就跟进了地铁车站一样,坐在航空椅上,看着壁景,听着悠扬的音乐,每天我都会早来一会,下井前在这先享受一下。
  现在,我虽然还和以前一样每天在井下煤岩掘进一线工作10多个小时,但是看到矿山变得这么好,就是再累心里也敞亮。再过4年我就退休了,可是真不想离开这工作了半辈子的矿山。我曾经跟领导说,如果矿上需要我,我还想再干30年。我想到那时,矿山的变化一定更大。
  ■记者感言:
  对于左俊田而言,在过去环境艰苦时,他与天斗、与地斗,养成了永不言痛、永不言败、永不气馁、永不泯志的品质,成为“全国劳动模范”。现在,矿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喜人变化,他愿再干30年,这不仅体现了一个老矿业人对于矿山的眷恋,更体现出他创业的豪情和对事业的热爱,而这种豪情与热爱,正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和国家的财富。
  □左俊田 口述 本报记者/崔振波 整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合作|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武林风网  网站运营:武林风(郑州)传播公司,(+86)13663003688 ICP备案号:豫ICP备1402842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302002450号

版权所有:WLF武林风(中国)网络运营中心 运营地址:郑州市广电南路鑫苑金融广场银座7层

武林风_武林风直播_武林风王洪祥方便一龙最新比赛-微信搜索或添加:(武林风或WLF-wulinfen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