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风官网精彩赛事 举办搏击赛事送好酒 招商:13663003688

武林风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功夫熊猫2》看中国电影中传统文化的危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9 20:0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统文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入侵杨德昌曾说,全球化不是星巴克跟麦当劳,电影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全球化了,它由许多不同的文化组成。在一百多年的电影发展史上,我们看到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看到许多国家在输出文化和保护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二战后,日本和意大利都通过输出电影,重塑了自身形象。一直到今天,时代剧依然是日本电影的重要类型,经久不衰。上世纪90年代末,韩国电影兴起之后,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就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对外文化输出,反观中国内地,眼下电影市场好像红火一片,但在触及本土文化上,却有岌岌可危之势。最近《功夫熊猫2》也是热门话题。影片在内地屡创纪录,卷走了惊人票房。最有趣的一点则是,《功夫熊猫2》在北美票房表现并不好,而在海外地区,内地市场表现鹤立鸡群。与此同时,伴随着闹剧般的抵制炒作,许多人都开始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这到底是不是针对中国市场而做,它是不是“文化入侵”,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去哪里了?空白《阿凡达》时,中国电影人承认了技术不如人,当然,中国也出不了皮克斯,然而即便是《功夫熊猫2》,那依然让国人很受打击。功夫和熊猫,两个中国文化的显性标签,结果还是让外国人拿去用了。不说那些太极、点穴加二胡,便是里头的禅意道理,有几部动画片甚至是国产片能做到?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说起来还不是以前的水墨动画乃至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很可惜,当中国迈入现代发展,功利主义盛行,旧有精华也被完全埋没,动画片创作低幼化,以至于不堪入目。当前阶段,在传统文化这一块领域上,内地电影暴露了巨大的空白,即便怒斥其为“没文化”很难听,但事实可能真是这样。今年五月,费穆的《孔夫子》修复版在北京放映,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老一辈电影人希望借助孔夫子,救国救民。可在今天,传统文化的东西反而被电影人忘在了脑后。去年初的《孔子》,宣称要对抗《阿凡达》,结果自掘坟墓,被传为了笑柄。乱世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文化的何去何从再度引发了广泛关注。这电影的问题,其实跟不再有文学乃至文化严重变质都有莫大关系。回顾历史,中国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提倡西化,再到1949年后以及“文革”后,本土文化再一次露出贫瘠面目,然后再次被疯狂涌入的西方文化所淹没。再到中国电影,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迎来了蓬勃发展,后来扛过了孤岛时期,然后在1949年前后产生了不同分支:一支去了香港,与市井文化融合,后来走上了通俗道路,商业与娱乐并重;一支去了台湾,历经了坍塌与重建,当新电影失败,台湾电影也跌入了谷底;最后一支留在了内地,七搞八搞、一穷二白之后,第五代横空出世,第六代推翻前辈,结果现在进入了混乱之治,没有人知道传统去了哪里,文化好像也不复存在。2003年,CEPA出台,内地与香港牵手,合拍片成了大势所趋,但是无论票房怎么高歌猛进,中国电影已经找不到根了。一帮高票房导演年年宣传要去奥斯卡镀个金,结果没出亚洲,就变成了噱头一场。警示回看这过去十几年,华语片里头,唯一能跟中国传统文化挂上钩的,大概就是《卧虎藏龙》了,影片正是出自台湾,李安不可思议地融贯了东西,传达了中国文化,这绝非偶然。即便新世纪以来,台湾电影风气不佳,同志和小人物清新恋爱非常流行。好在绝地逢生,凭借2008年的《海角七号》,台湾重新找回了本土文化的魅力,电影人利用原乡情结,继续创作出了《艋  》,说的台北老区,讲的传统道义。此外还有《听说》、《台北一页》,再到新近的《鸡排英雄》,讲的夜市小吃,一样饶有趣味。包括魏德圣后面将要推出的《赛德克巴莱》,一样值得期待。一个侵入,一个柔化,当好莱坞和台湾电影提供出正反两个例子,当电影里的中国文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做点什么。毕竟,这不是全民普通话和满嘴京腔所能解决的难题。面对那些急剧消失的传统文化,这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严重问题。
中国文化解读的谬误要重建,不要重复余英时的《中国文化的重建》的封面便是一句“断裂的时代,如何重建我们的文化”,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尽管电影人一次次进行“文化自救”,却似乎一次次雷声大雨点小、不得其所,而他山之石又是否可以攻玉呢? 文_ 阿木拘泥于传统或权威典型:《孔子》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里,其实也曾留下不少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老子、墨子等,为后人留下千古的思想与文化。费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执导了《孔夫子》,放在今天来看既可以感受到费穆导演的诗化导演手法,但在影像里又会感受到孔子比较僵化地向学生们传达儒家精神;而去年胡玫导演的《孔子》则一方面设置了子见南子、子路之死等片段强化孔子的人性味,另一方面却也显得流水账且拘泥于历史的记载,徒有其表。其实,传统虽然整体上有着它美好的一面,但要让现代的观众接受,过度的拘泥反而不利于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更何况,孔子先生曾经说过,“因材施教”,放在现代来看,便是以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习惯等方式授予观众。脑残娱乐化典型:《战国》、《关云长》与拘泥于传统或者权威形成对比的是,有些原本是以传统中国文化或故事为背景的作品却采取了过于娱乐化甚至是戏剧化的方式处理,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今年四月份上映的两部华语古装动作片《战国》及《关云长》便是折射出这样的问题。前者取材于孙膑的得意门生鬼谷子的故事,不但让孙膑在开场不久就自称“我是孙膑”(应该是他受到膑刑后才有的称呼),这也难怪影片里侍女问景甜扮演的门主:孙先生是不是真的疯了?孙膑、庞涓等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结更是充满着娱乐化。而《关云长》虽然是取材于《三国志》、《三国演义》,但也将关羽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的暧昧,也难怪被不少观众诟病“基情四射”。平铺直叙,说教味浓典型:《霍元甲》早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便有“寓教于乐”的说法,而对于电影这种影像化为主的艺术方式来说,平铺直叙,或者过于直白的说教并非是适合的表达方式,更何况当下的观众对于直白赤裸的说教心生厌倦。但依然有不少近几年的电影作品是以很直白的方式来表达传统文化思想的,如于仁泰导演、李连杰主演的武打片《霍元甲》(影院版,而不是DVD的导演加长版)。原本影像故事便是关于一个自我自负的武师如何在家破人亡后感悟人生的真谛并为了民族仇恨而战到最后一刻的励志故事,却通过霍元甲之口一再以台词传达仁义道德、民族自强等思想,这就像是在画蛇添足。电影艺术与文学艺术的一个很大不同点就在于,电影是具象化的,而电影的主题思想可以通过影像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观众。他山之石:寓教于乐寓教于乐,这个孔老夫子的传统思想,在好莱坞甚至日韩等国家/地区的电影作品里被发扬光大,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如一般教育文化传统里都会涉及的导人向善的思想,在中国电影常见的方式是老师直白地跟学生讲述做人的道理,或者是父母直白地教育孩子,但在好莱坞电影里,如《蜘蛛侠》系列,是通过蜘蛛侠的动作戏及行为来表现好人/坏人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蜘蛛侠3》中,红色蜘蛛侠与黑色蜘蛛侠之间的对立关系,便是好人  坏人的娱乐性表现。而西方文化传统的善与恶的道德观,在《哈利  波特》系列、《指环王》系列等影片中也是通过主人公的一次次选择来表达,如哈利  波特面对伏地魔的不畏精神,是通过他一次次与伏地魔抗争的动作戏来表现。去年深受欢迎的印度电影《三个傻瓜》,影片也是将对教育制度的诟病通过戏谑、轻松的方式表达。而日前在内地市场的《功夫熊猫2》,就如很多论者所说,自始至终充满着东方,尤其是中国元素,但其在内地市场深受欢迎更是因为其采取了很娱乐化、很轻松的方式表达;而此前《阿凡达》的全球热映,不仅是影片表达的是普世价值观,也因为其3D形式新颖且加深观影效果。在中国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里,有着不少值得影像化的人物、故事或元素,如何借鉴别人的优点而传达自己的思想,便是电影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总结文化自救,先弄明白这个时代!灵感来自于中国黄山的哈利路亚山,是《阿凡达》中最让人向往的悬浮山之一;而《功夫熊猫2》中的熊猫阿宝、悍娇虎、沈王爷及虎拳、“小李飞刀”等,在华语影视剧里曾屡见不鲜……而这些让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元素,经过好莱坞的妙手设计,几乎是焕发出更新更强的生命力。这也难怪,不少中国电影人感慨,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的差距不仅是票房,还有想象力等,陈旧的手法自然无法引起现代人的共鸣,与时代契合,这是必须要弄明白的一点。为何同样的元素,在中国电影里不大受中国观众欢迎,而在好莱坞大片中却引人入胜呢?个中原因不少,就拿同样是熊猫题材的中国电影《熊猫回家路》与好莱坞的《功夫熊猫2》来说,前者的熊猫形象设计过于简单与单一化,而阿宝则更立体更生动也更加多元化;再者,《熊猫回家路》讲的是很正规很传统的孩子保护熊猫的故事,《功夫熊猫2》则高度拟人化地表现熊猫通过武打来保护武林保护中原  两者之间的想象力几乎有着天壤之别。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如何做到“高于”,这需要的则是想象力,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中国电影不止需要缅怀过往,更需要放眼未来,而这些,得从弄明白这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出发。文_ 阿木几个曾经经典的案例1.《一江春水向东流》导演:蔡楚生、郑君里片名取自于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以史诗性的叙事方式、富有意义的抒情(如数次的窗外月亮的镜头)等,寄寓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善良、淳朴、坚韧等。2.《小城之春》导演:费穆如散文诗般的电影作品,以传统的家常事表现寻常的社会人际关系,并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传达出传统中国文化人的那种微妙心理,加上诗化的视听语言而强化了诗性。3.《红高粱》导演:张艺谋张艺谋的成名作,以传奇式的民间乡野世界为背景,通过浓墨重彩塑造了九儿的反抗形象及“我爷爷”的野性人生,为绵延千年的民间文化赋予了新时代的审美意义。4.《新不了情》导演:尔冬升陈嘉上曾公开表示香港电影的生命力正在于庙街文化,而尔冬升导演的《新不了情》便将传统的庙街文化与现代化的都市流行音乐相融合,谱就一曲绕梁三日的“不了情”。5.《花火》导演:北野武美国人类学家鲁思  本尼迪克特将日本文化形容为“菊与刀”,传达出日本文化的矛盾与统一性,而北野武以作品《花火》传神地阐述了这个思想,并因此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影片。6.《悲歌一曲》导演:林权泽“潘索里”是非常传统的朝鲜半岛的古典音乐形式,且旋律主题偏向于悲情,而林权泽的《悲歌一曲》将“潘索里”的悲进行了形象化处理,无论是穿插其中的潘索里唱词还是盲女的故事。(责任编辑:张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广告合作|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武林风网  网站运营:武林风(郑州)传播公司,(+86)13663003688 ICP备案号:豫ICP备14028424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302002450号

版权所有:WLF武林风(中国)网络运营中心 运营地址:郑州市广电南路鑫苑金融广场银座7层

武林风_武林风直播_武林风王洪祥方便一龙最新比赛-微信搜索或添加:(武林风或WLF-wulinfeng)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