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文珏
【关键词】奥斯卡影后、法兰西玫瑰玛丽昂新作 伦敦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女训鲸师斯蒂芬妮,有一双性感的腿,但她失去了这双美腿。之前的人生,以美丽和自由为标榜,到头来一切尽数崩溃。
拳击手阿里,拿过比利时地区拳击大奖,但时运不济,落魄到打零工坑蒙拐骗,还得敷衍潦草地抚养5岁的儿子。
这是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新片《锈与骨》的男女主人公。人们可能更熟悉并接受好莱坞的故事讲述方式,从撕心裂肺起,到爱情弥合终。情绪向上、生命励志,人生辛酸配浪漫……结尾如军乐队指挥的收势,一个利落向上的并拳。
一棵大树,美国人喜欢从主干开始画,欧洲派喜欢从枝桠的一片叶子开始描。前者上来就抓心,但观者“心理预设”也随之进入“不过如此”和“原来如此”的游戏,并且把“电影”和“真实”分得很清;后者慢慢进入状态,你不知道,也期待着那一笔在那儿等着你,慢慢读懂整个画卷,慢慢读懂笔里的秋天和真实。
《锈与骨》,导演鲜明的个人理念、表现主义风格主导全片。开场十多分钟,微晃的镜头一直追逐着落魄的阿里:街区流浪,走投无路的饥饿和贪婪,儿子没玩具在他背上学鸟飞自娱,细弱胳臂在地上投着斜长的影……如果不熟悉这种讲述方式,如此细致的步调,会让人气躁。但如果耐心,所有绵密的细节,会渐渐凝合成一种坚固的气场,屏蔽掉电影的戏剧感,带来一种恍惚的扎实。
直到女训鲸师出场,故事冲突才正式开始。一夜巨变,颓废的她唯一愿见的,是出事前一晚才偶遇的阿里。但这绝非一见钟情,只因陌生——陌生,让人不在乎自己的丑陋残缺,不在乎被评判,反而可以做伴。
两个被生活边缘化的人试探着交往,他带她重新遨游大海,她陪他去打黑拳、挣外快。一杯速溶咖啡,一次尴尬的如厕,海波里残缺赤裸的肉体,拳拳到肉吐出的牙齿和血……生活中的细细碎碎,擦痕叠摞,是生活的再版,是现实的灰渣。
女主人公很容易让人想起去年美国的励志片《灵魂冲浪》。同样是被鲸鲨咬残的肉身,美国片保持稳准狠的快节奏叙事,情绪饱满,像夏威夷的碧海蓝天。它赞颂人类的勇气,传递着凡人超越自我成长为个人英雄的美国式主旋律。
而《锈与骨》是欧洲导演的典型性选择。所有场景,海非蔚蓝,而是银灰;阳光如烂银碎空,绝少金暖——这些稀薄却刺目的光影,让影片杜绝任何励志气息,充满生活本身的艰难和不确定。
影片色彩饱和度极低,和人生一样晦涩混沌。在康复期,女主人公始终穿着肉皮红色T恤,黯淡不新鲜的红,散发着淡淡的腐坏感,隐喻内心。鲜明的现实主义手法,让所有细节充满缓慢而强大的渗透压,那种微滴灌而非洪水涌流,让所有困苦躁郁,一丝丝渗自生命的本身。
你能感到这是另一种电影的价值观:不为上升某种精神,不为战胜谁,不为说教,没有惺惺作态的“隐性评论”。一切就只是人生,而主人公也不再是故事“为我所用”的附属品。可以说,欧洲的人文环境和耐心度容许它不断出产这样的影片,你可以耐心等一杯好的咖啡,你也可以耐心等导演完整地传达一种个人情怀,描述一种平凡破碎的存在。
|
|